EQ(情緒智商)是近年熱門的心理學題目,週五下午基督徒婚姻家庭輔導員蔣吳藴蘭女士在灣區主日學教會領袖會議(BASS)上「以培養孩子的EQ」為題,指出提升EQ,應該從靈命人格栽培開始。
要明白什麽是EQ,首先要明白人有外在的表現,也有内在的世界。内心感受和情緒是正常的反應,無論是小孩子或者成年人都會經歷到。所謂EQ,就是一種自我意識加上團體社交意識。個人方面,能夠正確地評估自己的情緒、控制憤怒、平靜自己的失望、處理焦慮等;就團體社交而言,就是知道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及瞭解別人的處境。
蔣女士指出,其實EQ裏面最重要的是自我意識,不能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就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問題。正如聖經上教導人要「愛主你的神,並且愛人如己」,意思是必須要從個人開始建立好與神的關係,才會懂得真正的愛,並且用這份愛去愛身邊的人。
聖經哥林多後書12章9節,使徒保羅告白説:「…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當我們遇上外在環境的問題,我們必須在神的面前承認自己的軟弱,祈求神來幫助我們、接受他的恩典,那麽我們的心就可以得到平安。這是控制自我情緒的一種方法。
個人情緒問題會直接人際關係方面的互動。爲了減輕個人的痛苦,有時候我們向身邊的人宣洩,直接對抗;也有些時候我們選擇逃避,變成了冷戰。
蔣女士用了一個有趣的方法來介紹克服人際關係問題的秘訣。首先舉起雙手,握緊拳頭,雙手的大拇指頭都是隱藏在下面的。兩個拳頭相撞的時候,代表兩個人在爭吵,但卻是沒有出路的。當大拇指頭伸出來,就可以「製造對話的空間」,對另外的拳頭説「啊!我受傷害了!」。
她解釋説,小孩子受到傷害的時候,自然的反應是大喊一聲。成年人卻忘記了怎樣表達,尤其是東方人,他們一般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們必須承認人是軟弱的,不但在神面前承認自己的軟弱,也勇於向別人表現自己的軟弱。像基督接納我們一樣,我們互相接納、互相安慰,人際關係就可以達至和諧。
總結來説,EQ的訓練與個人的靈命人格栽培是息息相關的。聖經加拉太書5章22至23節講到聖靈所結的果子,包括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温柔、節制。其中的「節制」與控制個人情緒關係最爲密切。另外,如果人沒有主耶穌基督的榜樣的教導,不可能有真正良好的品格。
最後,蔣女士鼓勵大家學習提升EQ,永遠都不太遲。高的EQ水平幫助人一生發展增長,為終身所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