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普世宣教任重道遠 邢福增:認真從歷史汲取教訓

170906
170906

面對21世紀的普世宣教,華人教會應扮演甚麼角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邢褔增院長在香港差傳事工聯會會訊發文,透過2006年中央電視台首播「大國崛起」的電視紀錄片對瞭解近代中國基督教歷史的發展有密切関係。

「大國崛起」是記錄自公元十五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 俄國、日本、美國等相繼崛起的過程,尤其西葡兩大海上強國,乘着「地理大發現」,將其勢力向東方拓展,並先後獲教宗發出的「保教權」。規定,若不經葡國國王同意,任何傳教士不得前往東方傳教,葡人以外其他國籍的傳教士亦須放棄原國籍,並成為葡萄牙的臣民。當時赴東方宣教的耶穌會傳教士,亦遵從規定。

十七世紀,荷蘭取代西葡地位,成為海上強國。後來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荷蘭更佔領台灣近三十八年,其間隨東印度公司來台的傳教士,也開始在島上向原住民宣教。荷蘭人向東拓展外,繼而是英國、美國。後來中英因貿易和鴉片問題,須以戰爭解決,並簽署《南京條約》,因此掀開中國大門,各國傳教士紛紛來到中國,令十九世紀成為基督教在華宣教的重要時代。

邢院長指出,我們不能否認,如果淡化、無視或迴避歐美「大國」的擴張時代就無法促成海外傳教運動,「偉大世紀」根本不能實現。由此可見,20世紀中國教會須面對的歷史「原罪」與「包袱」。

不過他表示,儘管我們承認「大國崛起」的歐美帝國對外擴張與殖民歷史的脈絡,卻不代表我們要全盤接受基督教乃帝國主義侵華的説法。新中國成立後離開的傳教士曾作出反思,他們承認基督教在近代中國的傳播是建基於鴉片戰爭和不平等條約的基礎上,但堅信基督的福音是美善,而基督教須汲取歷史教訓,不要忘記有藉著政治力量,否則不可實現上帝的國。

此外,亦有離華宣教士反省,傳教士把西方模式強加在中國教會,核心問題是如何把基督教的普世成分與本土因素有效結合,讓基督教的表達既「普世」又「本地」?他們特別是對於傳教運動與政治、與殖等關係作出了嚴肅的自我批判。

有評論預示中國將成為下一個崛起的「大國」,宣稱「21世紀是中國教會的世紀」。邢院長結論:「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普世宣教,華人教會該扮演甚麼角色?也許,其中不應忽視的功課,就是認真從歷史學習,避免自覺或不自覺地陷入「大國」與「宣教」的迷思中。同時,如何處理華人的民族優越感,平衡文化與宗教的關係,也是我們檢視宣教與政治不可或缺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