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報登刊了福音證主協會中國事工總監呂慶雄的訪談前半部分,從他口中瞭解了國內事工的情況和需要如何隨著社會環境而變化。今天他繼續與本報分享有關香港教會和機構進行國內事工的情況、當中的問題和他對香港教會的建議。
香港教會可以做什麼
香港教會一般內地事工模式是怎樣的﹖
香港教會與國內教會一般是合作佈道方式,在農村則需要更大的投入及投資。
另一方面,內地事工更需要有長線的計劃。今天內地不少地區官員覺得基督徒很特別,與其他宗教有別:基督徒的行為好,聚集的地方都沒有犯毒,沒有吸煙等社會問題,教會在當地建立很好的聲譽。當地人能夠看到教會給人帶來永生的盼望,又對實際生活需要有很大的幫助,因此基督教會很可能在幾年間被當地人所接納。
以廣東省為例,香港有很多教會參與扶貧,助學等慈惠工作,當地官員因為他們的信仰背景,讓他們在一些原已荒廢的教會重新聚會,公開接受基督徒團體。又例如近年西北大開發過程中,寧夏的官員見到基督教徒漸多,基督徒聚居地區比起其他地區特別容易管理,且不會互相控告,因此願意大力支持建堂,以換取公開的基督教形像。
記:香港信徒對中國事工有特殊的負擔感。可否講一下香港教會和機構的中國福音事工的整體情況﹖
中國事工很多,不同教會機構會用不同方法去面對。
看證主歷史的話,證主於70年代開始中國事工。當時是文革的背景,不能做什麼。那時只能蒐集資料,設立中國研究中心,做研究和禱告。直至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改革開放時情況不同了,可以更大的回應福音的需要。那時三自教會未能面對溝通和合作,只能幫助家庭教會。
90年代香港回歸前後,三自教會變得更開放。證主開始無論是公開或非公開教會,只要是神的教會,願意接納我們服侍的地方就會去。
隨著時代的轉變,基層教會基本上無分彼此。香港教會應怎樣去做,是要思考的問題:對象的處境應怎樣﹖應沿這方向思想他們需要怎樣的事工。
記:福音證主協會在中國事工上的長遠方向是怎樣的﹖
我們看到神要在國內興起主日學,系統性的聖經教導,建立聖經教師,包括平信徒和同工。而證主的異象是聖經教導事工,最重要的是,證主在中國事工上抱著一個服侍中國教會的心態——教會的需要都會盡力回應。
考究歷史, 70年代,證主以文字和培訓為首。培訓能建立人,並能建立培訓別人的人;而當同工離開後,文字便能繼續成為當地人的參考工具,亦可達培訓之效,適用範圍較廣。
2011年可説是中國主日學運動100年。我們樂意見到全國2800縣級裡,一半會出現聖經教導的教會。這是我們和不少其他事工機構的共同夢想。我們亦願意有共同異象和方向的機構一起合作,在資源供應上和經歷分享彼此配合,帶給地區教會。
香港在中國事工上的問題和建議
記: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中國福音工場的需要亦有很大變化。你覺得香港在國內福音工作上可以扮演什麼角色﹖
今年5月初時中國杭州崇一堂開幕時我去了那裡。據報導該堂有7 800個座位,99%建堂費用來自弟兄姊妹建堂奉獻;此外我認識一個國內義工隊,由平信徒帶領300人。這些國內教會自立的例子不時會在中國教會發生,他們的需要跟70、80年代已有很大的不同。
國內教會經常覺得外面教會很好,而我們比起他們確實有很多經驗和優勢,因此有必要與國內教會一起研究、探討,聯合起來;但國內教會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的信徒往往更敬虔、更追求神的話語。
很多香港信徒會參與助學或興建學校,這些亦是需要的。然而要注意的是,一方面香港要集中資源在需要的人身上,另一方國內教會亦要學習互相支持。國內福音工作要有適合的受眾,問題是能否找到適合的對像﹖香港教會有必要多花時間,多方面認識國內的需要。
過往的弟兄姊妹有很多需要,例如最基本的聖經;但現在國內已在用不同版本的聖經。證主的工作多是與國內教會一起商量,一起計劃:應怎樣做到最好﹖怎樣回應他們的需要呢﹖
中國開始經歷城巿化的過程,這過程香港教會已經歷了,可與國內教會更多分享他們的經歷城巿化的經驗。
記:香港信徒對中國事工很熱心,除了機構外,不少教會亦各自有不同的短宣活動。你認為香港在中國事工上,教會和機構有沒有聯合的必要﹖如果的話,聯合的模式可以怎樣﹖
假如機構之間要聯合的話,有幾點必須注意。第一,合作的機構或教會對彼此的定位必須清楚。第二,合作機構之間要彼此信任,絕不能公開對方的資料;第三,不要什麼事工都包攬來做,必要時可把需要轉介予其他機構。當然這涉及很實際的問題:如果國內教會對你信任,接受你的服務時,未必對其他機構有同樣的信任。
基本上國內事工的合作有一定難度,合併的可行性不大。現今教會機構在國內事工上合作的例子不多,互通「聲氣」的也很少。﹙事工重覆的情況多嗎﹖﹚除廣東省資源和事工重疊的很多以外,這情況在其他的省份很少發生。
大陸這麼大,福音事工各自精彩也是好事。但我建議機構之間可以互通聲氣,對心志合一的機構可以更多溝通和了解,對當地事工來説也是好事。
記:曾聽不少教牧同工指出香港堂會的短期宣教的問題是:只有傳道,忽略牧養,或引起其他問題。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我的看法是:我們到國內做福音事工時,要思想到底是我去把我們的擅長帶給他們,還是真的以對方需要為重﹖服侍不是把「我覺得」需要的東西拿出來,而是要回應他們。香港的弟兄姊妹有時會努力把不同的佈道法帶給國內教會,但實際上他們已有很多佈道和宣傳方法,佈道法對他們來説反而未必是首要的。
很多時候教會短宣令參與者更有得著,但對國內不一定有很正面的影響。假如國內教會有足夠資源安頓香港短宣隊固然是好事,但無論如何都要留心國內夥伴的承受程度。有些短宣隊到國內做福音工作,但傳道了信徒後不知怎辦。無牧人的羊丟在曠野應怎麼辦呢﹖與國內教會合作時,香港教會常把很多program帶給他們。這會否製造了外面精彩、國內教會生活?躁的感受?
如果我們發掘國內教會的資源,可能會發現他們比我們更要精彩。到國內事奉時真的要思想用什麼策略和方式才是最理想的。
呂慶雄先生為「證主」中國事工總監,服侍中國超過10年。訪談中他不斷強調國內教會在社會、經濟、環境的巨大改變下不斷變化。香港教會有熱心之餘,也要因應他們的需要,在國內福音事工上與時並進,才能給予國內教會真正的幫助。
相關新聞:
談中國福音事工動向——福音證主協會福音事工總監呂慶雄訪談 (一) ﹙2005.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