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聖經》中譯何去何從?

回歸當年宣教士在語體議題上的考量,作為未來展望的必要步驟
回顧當年,聯合聖經公會(亞太區)聖經翻譯顧問彭國瑋老師在紀念馬氏研討會上表示,《官話和合譯本》只是宣教士預設《聖經》中文譯本的三個進路之一,因此在展望未來聖經中譯的發展,就有必要了解當年宣教士在「語體」議題上的考量。

根據「聖經惟一,譯本有三」的原則,原先鎖定了不同代表的讀者羣,但時至今日,若單從白話文(官話)或文言文來區別瞭解語體,本身沒有太大意義,因此,彭老師試著從產生特定語感的「文學風格」來看語體,大略而言,部分現有的聖經中譯都延續了《官話和合譯本》的傳統,而他也得承認,主流的聖經翻譯所根據的語體,仍是《官話和合譯本》的傳統。

下面將會從「教育程度」、「社羣」與「使用目的」三個向度來思考新的譯本,會是基於《官話和合譯本》的語體傳統之內,抑或在此之外另覓出路。

今天的讀者羣該如何設定

隨著讀者中文嬝?教育水平達至一定水平,彭老師直言單一的語體、而且是《官話和合譯本》的語體並不能滿足所有中文讀者的需要,他認為現今的情況不亞於當年宣教士面對的複雜──海外地區與中國大陸、大陸沿海與內地,乃至城鄉之間都存在著不同程度教育機會的落差。

他不諱言表示,「現代化後的《官話和合譯本》語體,也陳鉭”炯﹞尷壅悒髐l的需要,但該是普羅大眾、販夫走卒的聖經語體嗎?」

此外,長久以來《官話和合譯本》既是教會人士使用的符號語言,但對廣大禾場的教會外社羣而言,卻是一套陌生、難明的語言。最後,彭老師不禁問到,若從宣教角度來看,「上述的語體,該是給他們的聖經語體嗎?」

他坦言,這些議題都是聖經中譯需要嚴肅以對的議題。

聖經的「使用目的」為何

事實上,翻譯原則既受聖經「使用目的」之影響,早已是眾多中譯先行者思考、面對的議題。兩個語言的翻譯,永遠會牽涉到「保留原文形式抑或譯文可讀易懂,何者居先」的問題,換句話説就是「魚與熊掌」兩者必有取捨,這也印證了翻譯當中的折衷手法。

彭老師表示,翻譯方式中著重與強調之不同,有:「形式對等」與「弁鉆齔央v兩種方式。而在當時普及教育不高、對基督教文化完全沒有概念的十九世紀末,《官話和合譯本》所採取的原則完全是在「忠於原文」與「可讀易懂」兩者中間來取捨、妥協,因此,若以與原文差異來批評《官話和合譯本》,彭老師認為這未免有失公允,而且這也顛覆了它原先設定「顯淺易明」的使用目的。

基於折衷的特性,《官話和合譯本》亦難以成為形式嚴格忠於原文的譯本,因此彭老師對此表示「傳統決定了這個傳統的侷限」,而「《官話和合譯本》也陷入在傳統與語言的張力之中」。但是,對於「非中文」的表達形式對嬝牧抭y成不便,他強調這是形式對等的譯本一個可思考的問題。

彭老師總結到「若要有嚴格形式對等的中文譯本,先決條件是在《官話和合譯本》之外另闢新途;而跟隨《官話和合譯本》傳統的譯本也是不可能脱離其『達意先於原文/形式的保存』之藩籬。」但是,他明言「形式上的『忠實』並不等同於『忠於原文』」。

最後,他坦言不論是在牧養、學術及福傳的角度上,都會因為語體風格而有所限制;而《官話和合譯本》能夠行之有年,其使用的語體傳統自然有其繼續存在的理由,同時,他也十分強調翻譯中的兩難,因此聖經中譯的未來,就必須回到上述基本的問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