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圣经》中译何去何从?

回归当年宣教士在语体议题上的考量,作为未来展望的必要步骤
回顾当年,联合圣经公会(亚太区)圣经翻译顾问彭国玮老师在纪念马氏研讨会上表示,《官话和合译本》只是宣教士预设《圣经》中文译本的三个进路之一,因此在展望未来圣经中译的发展,就有必要了解当年宣教士在"语体"议题上的考量。

根据"圣经惟一,译本有三"的原则,原先锁定了不同代表的读者群,但时至今日,若单从白话文(官话)或文言文来区别了解语体,本身没有太大意义,因此,彭老师试著从产生特定语感的"文学风格"来看语体,大略而言,部分现有的圣经中译都延续了《官话和合译本》的传统,而他也得承认,主流的圣经翻译所根据的语体,仍是《官话和合译本》的传统。

下面将会从"教育程度"、"社群"与"使用目的"三个向度来思考新的译本,会是基于《官话和合译本》的语体传统之内,抑或在此之外另觅出路。

今天的读者群该如何设定

随著读者中文嬝?教育水平达至一定水平,彭老师直言单一的语体、而且是《官话和合译本》的语体并不能满足所有中文读者的需要,他认为现今的情况不亚于当年宣教士面对的复杂──海外地区与中国大陆、大陆沿海与内地,乃至城乡之间都存在著不同程度教育机会的落差。

他不讳言表示,"现代化后的《官话和合译本》语体,也陈钽”炯﹞尴壅悒髐l的需要,但该是普罗大众、贩夫走卒的圣经语体吗?"

此外,长久以来《官话和合译本》既是教会人士使用的符号语言,但对广大禾场的教会外社群而言,却是一套陌生、难明的语言。最后,彭老师不禁问到,若从宣教角度来看,"上述的语体,该是给他们的圣经语体吗?"

他坦言,这些议题都是圣经中译需要严肃以对的议题。

圣经的"使用目的"为何

事实上,翻译原则既受圣经"使用目的"之影响,早已是众多中译先行者思考、面对的议题。两个语言的翻译,永远会牵涉到"保留原文形式抑或译文可读易懂,何者居先"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鱼与熊掌"两者必有取舍,这也印证了翻译当中的折衷手法。

彭老师表示,翻译方式中著重与强调之不同,有:「形式对等」与「弁钻龀央v两种方式。而在当时普及教育不高、对基督教文化完全没有概念的十九世纪末,《官话和合译本》所采取的原则完全是在「忠于原文」与「可读易懂」两者中间来取舍、妥协,因此,若以与原文差异来批评《官话和合译本》,彭老师认为这未免有失公允,而且这也颠覆了它原先设定「显浅易明」的使用目的。

基于折衷的特性,《官话和合译本》亦难以成为形式严格忠于原文的译本,因此彭老师对此表示"传统决定了这个传统的局限",而"《官话和合译本》也陷入在传统与语言的张力之中"。但是,对于"非中文"的表达形式对嬝牧抭y成不便,他强调这是形式对等的译本一个可思考的问题。

彭老师总结到"若要有严格形式对等的中文译本,先决条件是在《官话和合译本》之外另辟新途;而跟随《官话和合译本》传统的译本也是不可能脱离其『达意先于原文/形式的保存』之藩篱。"但是,他明言"形式上的『忠实』并不等同于『忠于原文』"。

最后,他坦言不论是在牧养、学术及福传的角度上,都会因为语体风格而有所限制;而《官话和合译本》能够行之有年,其使用的语体传统自然有其继续存在的理由,同时,他也十分强调翻译中的两难,因此圣经中译的未来,就必须回到上述基本的问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