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出垃圾徵費對提高公眾棄廢意識是重要進展;對拾荒者及小市民可能形成負擔,這引發社會公義的問題。「拾平台」回應本報指連結不同持份者至關重要,也是契機反思自身與教會怎樣實踐。「綠惜地球」從環境公義角度,認為製造污染的大户需承擔責任。
政府推出垃圾徵費,對環保團體是提高公眾棄廢意識的邁進一步,政府也減省補底垃圾費用;對拾荒者及小市民卻要承擔所需。從社會公義角度,政府的公共政策會否造成不公現象,如何調適兩者的矛盾?
趙日輝:在於怎樣將不同持份者連繫
拾平台事工副主任趙日輝回應本報時表示,按個人經驗觀察並非衝突,環保政策很前瞻和宏觀地落實,而前線運作牽涉很多持份者,「過往不會想,大家貪方便,其實每一個人都承受著,怎樣執行很多需要梳理,實施執行時牽涉很多勞工議題。」
他又指出,每個市民做多一步,垃圾量減少、回收量提升都需要回收工人介入,問題在於怎樣將不同持份者連繫一起,其實是一條連繫鏈。
趙日輝覺得這是一個契機,重新審視將宏觀性的理念放在社區,連貫不同持分者和共同反思,只是以往不太容易將政策落實出來。他以個人為例,以往沒有做過拾荒的議題,但也可以關注,所以是從自身怎樣看他者,以及跟鄰舍、社區、社會的關係。
鄭茹蕙:環境公義大户承擔責任
綠惜地球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認為,環保團體是從環境公義出發,所有人一齊承擔社會產生廢料的成本。氣候議題近年惹人關注,政府透過不同政策促使人注意「污者自負」的責任,製造污染的大户承擔責任也是回應公義的問題。
對於受政策影響的底層人士,從社會關懷角度入手,例如舉辦大型活動主辦者慣常將大量垃圾棄置,鄭茹蕙表示:「這需要大家一齊去分擔處理,首先將棄置物分類才交給拾荒者,垃圾徵收費實施後需要思考怎樣不會濫用基層朋友的勞動,同時關顧拾荒者。」
日本、台灣垃圾徵費到了樽頸位
趙日輝補充,環境保護團體倡議生產者責任制,在於經濟的商業社會產生過度包裝,消費者可以個人的身份作出改變。同時,生產者、供應商、製造商檢視是否能夠對應政府的垃圾徵費政策。
他舉例:「日本各持份者分工仔細,但在消費物上過度包裝,這是否能夠對應垃圾徵的政策?在台灣,我與當地的拾荒者溝通,多經過十多年之後,他們認為所作出的已經足夠就停下來了。歸納外地的經驗,雖然比香港先行卻去到樽頸位了。」
最後,趙日輝認為縱使垃圾徵收費推出後,拾荒者未必因此消失,這反而是一個契機,從自身出發多一些參與,在自己的教會怎樣實踐。
垃圾徵費8月1日正式實施,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生態關懷事工人間學苑2月21日主辦分享會,探討城市中誰要為垃圾真正「埋單」、拾荒者的情況和困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