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前傳《哈比人歷險記》紐西蘭開拍

20110322cul_pic2_s.
電影《哈比人歷險記》(The Hobbit)海報
一直因為各種因素而延期的電影《哈比人歷險記》(The Hobbit)已於21日起在紐西蘭威靈頓順利開拍。這部取材自同名英國經典奇幻故事的鉅作預料將大受歡迎。

《哈比人歷險記》由奧斯卡獲獎導演彼得.傑克森(Peter Jackson)執導,分為上下兩集,是電影《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的前傳。電影公司預計上集會在2012年12月份推出,而下集則會留待2013年與觀眾見面。

這部預算高達5億美元的電影自策劃開拍以來一波三折。去年,電影公司曾考慮將製作地點從紐西蘭遷到東歐以降低成本,怎料卻遇到工會上街抗議,威脅抵制電影拍攝。直至去年10月底,紐西蘭政府通過法律改善税收及勞工法,電影公司才決定將製作保留在該國。今年1月份導演傑克森因患病入院,2月份紐西蘭基督城又發生了6.3級大地震。最後,考量到拍攝時間、演員檔期及季節因素,電影終於在本月正值秋季的紐西蘭開拍。

《哈比人歷險記》= 魔戒前傳?

電影《哈比人歷險記》將同名的英國經典奇幻故事搬上熒幕。這部 1937年出版的奇幻故事是由J.R.R託爾金(J.R.R. Tolkien)所著的。根據《哈比人歷險記》原著,故事主角是哈比人比爾博‧巴金斯,他被巫師甘道夫挑上,與十三個矮人組成探險隊,前往有一條惡龍守護的孤山,展開了尋寶之旅。途中雖然歷經食人妖、半獸人和惡狼折騰,但也結識了很多不同種族的友人,比爾博更因緣際會地得到了一枚魔戒。探險隊最後斬殺惡龍,矮人們佔據了寶山,並與人類為了寶藏開戰。但在比爾博和甘道夫的協調,以及魔族的來襲下,人類與矮人聯盟擊潰了魔族聯軍,勝利的一方分得了財寶,比爾博回到哈比屯後,成了一夜致富的傳奇人物。

託爾金在寫完《哈比人歷險記》之後,又接連推出《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他因此而一舉成名。

雖然《哈比人歷險記》被很多人稱為「魔戒前傳」,但是託爾金本人卻不太認同。託爾金最初寫《哈比人歷險記》時以孩童為對象,只是一篇有趣的故事而已,所以內容單純不含任何隱喻。他後來寫的《魔戒》則加入许多元素,特別將主軸定位在比爾博的戒指,善與惡圍繞它發展。作為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託爾金希望通過《魔戒》來探討基督信仰,突出道德倫理及哲學方面的主題。

誰是託爾金?

託爾金是著名基督徒作家及神學家C.S.魯益師的好朋友。他們兩人在1926年某教授會議上惺惺相惜,發現對方有不少共同興趣,如詩詞、語言、神話及講故事等。兩人亦在分享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中,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身為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託爾金在1931年帶領無神論者魯益師接受基督信仰,只是魯益師加入新教聖公會而不是天主教會。

託爾金在1936年出版了《哈比人歷險記》,當時他表示這部系列著作是以與魯益師的一些信仰對話為根據的。與此同時,魯益師出版了多部經典神學著作包括《地獄來鴻》,漸漸被譽為「平民神學家」,這令甘於過安穩及敬虔的生活的託爾金感到不安。

1947年,魯益師成為《時代雜誌》封面人物。隨著1950年代期間《納尼亞傳奇》系列的出版,魯益師的名氣已經盖過了託爾金。1952年,魯益師憑著其甚具影響力的著作《返撲歸真》,成為了一代現代神學家。

託爾金及魯益師亦開始彼此批評對方的文學風格。魯益師主張多產,他會盡快寫完盡快出版。託爾金則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他花了近17年時間來完成《魔戒》系列。託爾金竭力把宗教主題隱藏在《魔戒》的故事中,而魯益師的《納尼亞傳奇》卻充滿了基督教的比喻。儘管存在分歧,兩位作家繼續在各自事業的關鍵時刻互相啟發。

後來魯益師娶了一個離婚的美國女人,這是身為天主教徒的託爾金所不能認同的,自此兩人的友誼瓦解,不再相見。魯益師在1963年去世,託爾金在十年之後亦隨著離世。最有意思的是,魯益師和託爾金兩人的經典著作今日都同樣深受全球信徒及非信徒的愛戴。
  •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他在致辭中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呼籲國家恢復信仰的精神。他也表達了對宗教自由、家庭價值和教育改革的堅定支持,強調政府應保護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現場有多位宗教領袖出席,包括葛福臨和保拉·懷特。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