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戒前传《哈比人历险记》纽西兰开拍

20110322cul_pic2_s.
电影《哈比人历险记》(The Hobbit)海报
一直因为各种因素而延期的电影《哈比人历险记》(The Hobbit)已于21日起在纽西兰威灵顿顺利开拍。这部取材自同名英国经典奇幻故事的巨作预料将大受欢迎。

《哈比人历险记》由奥斯卡获奖导演彼得.杰克森(Peter Jackson)执导,分为上下两集,是电影《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的前传。电影公司预计上集会在2012年12月份推出,而下集则会留待2013年与观众见面。

这部预算高达5亿美元的电影自策划开拍以来一波三折。去年,电影公司曾考虑将制作地点从纽西兰迁到东欧以降低成本,怎料却遇到工会上街抗议,威胁抵制电影拍摄。直至去年10月底,纽西兰政府通过法律改善税收及劳工法,电影公司才决定将制作保留在该国。今年1月份导演杰克森因患病入院,2月份纽西兰基督城又发生了6.3级大地震。最后,考量到拍摄时间、演员档期及季节因素,电影终于在本月正值秋季的纽西兰开拍。

《哈比人历险记》= 魔戒前传?

电影《哈比人历险记》将同名的英国经典奇幻故事搬上荧幕。这部 1937年出版的奇幻故事是由J.R.R托尔金(J.R.R. Tolkien)所著的。根据《哈比人历险记》原著,故事主角是哈比人比尔博‧巴金斯,他被巫师甘道夫挑上,与十三个矮人组成探险队,前往有一条恶龙守护的孤山,展开了寻宝之旅。途中虽然历经食人妖、半兽人和恶狼折腾,但也结识了很多不同种族的友人,比尔博更因缘际会地得到了一枚魔戒。探险队最后斩杀恶龙,矮人们占据了宝山,并与人类为了宝藏开战。但在比尔博和甘道夫的协调,以及魔族的来袭下,人类与矮人联盟击溃了魔族联军,胜利的一方分得了财宝,比尔博回到哈比屯后,成了一夜致富的传奇人物。

托尔金在写完《哈比人历险记》之后,又接连推出《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他因此而一举成名。

虽然《哈比人历险记》被很多人称为"魔戒前传",但是托尔金本人却不太认同。托尔金最初写《哈比人历险记》时以孩童为对象,只是一篇有趣的故事而已,所以内容单纯不含任何隐喻。他后来写的《魔戒》则加入许多元素,特别将主轴定位在比尔博的戒指,善与恶围绕它发展。作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托尔金希望通过《魔戒》来探讨基督信仰,突出道德伦理及哲学方面的主题。

谁是托尔金?

托尔金是著名基督徒作家及神学家C.S.鲁益师的好朋友。他们两人在1926年某教授会议上惺惺相惜,发现对方有不少共同兴趣,如诗词、语言、神话及讲故事等。两人亦在分享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中,迅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身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托尔金在1931年带领无神论者鲁益师接受基督信仰,只是鲁益师加入新教圣公会而不是天主教会。

托尔金在1936年出版了《哈比人历险记》,当时他表示这部系列著作是以与鲁益师的一些信仰对话为根据的。与此同时,鲁益师出版了多部经典神学著作包括《地狱来鸿》,渐渐被誉为"平民神学家",这令甘于过安稳及敬虔的生活的托尔金感到不安。

1947年,鲁益师成为《时代杂志》封面人物。随著1950年代期间《纳尼亚传奇》系列的出版,鲁益师的名气已经盖过了托尔金。1952年,鲁益师凭著其甚具影响力的著作《返扑归真》,成为了一代现代神学家。

托尔金及鲁益师亦开始彼此批评对方的文学风格。鲁益师主张多产,他会尽快写完尽快出版。托尔金则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他花了近17年时间来完成《魔戒》系列。托尔金竭力把宗教主题隐藏在《魔戒》的故事中,而鲁益师的《纳尼亚传奇》却充满了基督教的比喻。尽管存在分歧,两位作家继续在各自事业的关键时刻互相启发。

后来鲁益师娶了一个离婚的美国女人,这是身为天主教徒的托尔金所不能认同的,自此两人的友谊瓦解,不再相见。鲁益师在1963年去世,托尔金在十年之后亦随著离世。最有意思的是,鲁益师和托尔金两人的经典著作今日都同样深受全球信徒及非信徒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