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林後六10)
憂愁是很美麗的,她的美麗是月光的美麗,她的歌聲好像夜鶯的鳴聲,她的目光帶著並不期望快樂的神情。她能夠與哀哭的人同哭,卻不能與快樂的人同樂。
快樂也是很美麗的,他的美麗是夏晨的美麗。他的目光含蓄兒童時代的歡笑,他的頭髮受著日光的閃射。他的歌聲像百靈鳥的歌聲一般翱翔雲上,他的腳步是一個從來不知道失敗的得勝者的腳步。他能夠與一切快樂的人同樂,卻不能與哀哭的人同哭。
憂愁沉思著道:「我倆是絕不能合作的了。」
快樂説:「是啊,絕不能了。我的道路是在充滿陽光的草場上的,玫瑰為我開著芳香的花朵,山鳥和畫眉為我唱歡樂的情歌。」
憂愁徐徐轉過身去説道:「我的道路是在黑暗的森林中的。但是世上最甜蜜的詩歌═深夜的情歌═卻是屬於我的;再會,快樂,再會罢。」
在她説話的時候,他們覺得有一個人體立在他們旁邊;雖然看不清楚是誰,卻知道是一位君王,他們跪倒在祂面前,感覺非常懼怕。
憂愁輕聲説道:「我看祂一定是快樂的王,因為祂頭上戴著许多冠冕,手上和腳上帶著勝利的釘痕。我在祂面前,一切的憂愁都化為不熄的愛和歡樂了,我願意把我自己奉獻給祂。」
快樂低聲説道:「你錯了,憂愁,我看祂是憂愁的王,祂頭上戴著的冠冕是荊棘的冠冕,祂手上和腳上帶著的釘痕是痛苦的傷痕。我也願意把我自己永遠奉獻給祂,因為有祂同在的憂愁一定比我所知道的快樂更加甘甜。」
他倆同聲歡呼説道:「這樣,我們在祂裏面乃是一體,只有祂能將快樂和憂愁合成一體。」他倆手牽著手同在世上跟隨祂走═有時在風雨中,有時在陽光中,有時在冬日的凜冽中,有時在夏日的温暖中═「似乎憂愁,卻是常長快樂的。」──選
-
香港一牧者解析「離堂文化」 敦促傳統教會自我改革
研究歷時一年多的《2024香港教會普查》數據上月底發佈,引發關注,顯示香港教會正面臨明顯的「離堂趨勢」。
-
在教會談論政治可以嗎? 台灣一牧者提出三大思考
政治議題難以避免,對「教會裡對是否應該談政治」的問題,眾説紛雲。基督徒究竟如何在信仰羣體中面對政治討論?台灣基隆教會本堂傳道莊迺民近日在YouTube頻道提出三大思考重點供信徒參考。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