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神學院3月18日舉辦網上講座,探討個人主義世界中的教會紀律和問責制,該院老師黃偉仁牧師提出教會避談紀律處分源於華人文化恥於公開認罪,教牧擔心會友離堂。
教會紀律旨在挽回罪人
馬來西亞長老會(Gereja Presbyterian Malaysia)牧師黃偉仁(Rev Daniel Ng)提出教會紀律有4個目的:挽回在罪中的人、保護會友、在不信的人面前作見證教會是聖潔的羣體、維護基督的名聲。
根據當代教會改革文件《Belgic Confession Article 29》對信仰的表白,第二十九條指出真實教會的標誌與虛假教會不同,在於真實教會是單純傳揚福音,基督建立聖禮的時候透過教會紀律糾正錯誤。
華人文化恥於公開認罪
黃偉仁分析,教會不常進行紀律處分原因幾點:擔心破壞人際關係、教牧害怕在領導上被人質疑、擔心教會變成律法主義者、教會羣體好像失去恩典、恐怕教會分裂,對某些人進行紀律處分令會眾離開教會。
認罪也牽涉到文化,在亞洲文化公開認罪是一種恥辱,以致被處分的人離開教會遠離上帝,因此錯與對有待時間糾正,這些都是教會領袖對紀律處分的迷思。聖經怎樣説?馬太福音18章15至20節指出,上帝不想任何人滅亡,希望每一個在犯罪的路上轉向祂:「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教會處理性騷擾 認罪帶來治癒
在談到教會處理性騷擾的問題時,黃偉仁指按著聖經的處理方法是,受害人與牧者傾談但避免單獨共處一室;另方面牧者與長執向疑人傾談,原則是客觀探討問題並非揭私隱。
故此,教會根據聖經建立問責制度,例如雅各書5章16節:「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長執跟罪者祈禱令對方意識到錯過而悔改,認罪似乎與治癒有關,導人悔改也是教會的責任。
黃偉仁引用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團契生活》對認罪的表白:「當我向別人坦白自己的過犯,至少對方會檢視我是否願意在上帝面前悔改,確保我不會自欺欺人,免於自己口説悔改,在上帝面前認罪務求赦免。」潘霍華又指,只有作為一個弟兄以上帝名義認罪,上帝便向我們給予弟兄般互相認罪,以便我們可以確信上帝的寬恕。
黃偉仁補充,上帝的寬恕不是在説我們免人的債的力量不足夠,而是如雅各書5章16節所説,我們可以宣告對人的饒恕,這種寬恕是按照聖經的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