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六宗教領袖齊聚交流各信仰的災難觀
基督教:無須為災難求原因 只需竭盡本份活出生命力
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靈修導師譚沛泉博士作為基督教界代表出席,以「基督信仰與災難」分享基督教對「災難」的看法。他表示人對災難要不抗拒,要不逃避,但戰爭、天災等災難則是人無可避免。災難一旦發生,人死於災難的形狀目不忍睹,生還者的哀聲怒吼令聽者心酸,令人不禁問這是「上天弄人」還是「人罪有應得」,因而向天向人發問,從而發生出信仰的問題。
基督徒相信創天造地的神是慈愛而良善的,災難常令不少人向上帝發出質疑。他提及一位猶太的拉比在2001年震撼世界的「911恐佈襲擊事件」發生後寫了一本名為《天使米奇的十四堂課》,幫助小朋友及成年人治癒災後受創的心靈,以及重拾對上帝的信心。裡面提出十多個廣泛被提問的問題,包括「發生不幸時上帝在哪裡﹖」、「上帝是否偏愛某些人,令他們能逃過災難呢﹖」、「我能向上帝發脾氣嗎﹖」、「為什麼上帝不阻止不好的事情發生呢﹖」等等。這位拉比其實沒有答案,但他肯定上帝沒有製造人間的災難,並且認為即使災難發生,神的慈愛良善仍是不變的。他表示人無法毫髮無損地渡過一生,但不幸時上會與人同在,陪伴人走過。
他又談及災難的「無理」及「無常」性。有人指著生來瞎眼的人問耶穌説:「這人生來瞎眼,是這人犯了罪,還是他父母呢﹖」耶穌同時否定了兩個答案,似乎要表示人生遇到的悲苦缺憾並無單一直接的原因,苦難的發生常是不合情理的。
此外災難發生也往往是無常的。面對無理無常的苦難,人應有的態度是好好自省,並轉變人生方向。在一件宗教殘害事件及一案樓房倒塌的慘案發生後,耶穌沒有將之看為上帝對人的罪的懲罰,反而對談論災難事件的人説:「你以為這些人比眾人更有罪,所以受這害嗎﹖」並嚴厲地指出每個人都要領受災難的警告,在上帝面前悔改自己。
他又以耶穌咒詛無結果實的無花果樹的事為例,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本份,而且每個人都難免一死,沒有人有避開災難或死亡的特權。因此信徒要作的是踏實地生活,竭力實踐自己的召命,勇敢面對生命中遇到的困難、打擊甚至死亡。
天主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及儒教看「災難」
天主教周景勳神父提出聖經裡記載的一些災難都有人的罪引發現而起,包括偷食禁果、洪水滅世及巴貝耳塔﹙巴別塔﹚,人要停止犯罪,回歸天主創造時的「好」,能免於災難。此外從約伯的故事中,看到要以忠心和信實成為面對災難的力量。此外在災難面前人要悔改歸依天主,立德止罪,並在災難中更肯定生命的價值,重建新我。
香港道教聯合會的湯偉俠博士表示,道教著重自然界與人類的關係,相信「天人感應」,以自然災害或天象解説倫理、人事、政治、經濟等關係。而災難則讓人看到一切人所創造的一切在危難之際飛灰煙滅,教訓及提醒人類不可任意妄為,並要積善為子孫造福立品。
來自佛教的釋寬運法師解釋佛教裡對災難的看法。他表示佛教認為自然災害是受人心的感應而變現出來,人心善則風調雨順,人心不善一切物質都會變壞。因此人對待人和事物的態度會得到相應的報應。佛教又認為人的「貪瞋痴」是引起天災的成因,要遏止災難的唯一方法是迴心向善。
代表伊斯蘭教的中華回教博愛社梁廣成教長講解他們宗教看災難的角度。他表示伊斯蘭教視天災為真主威力的顯示。與此同時他們相信任何事情的發生都在真主的規劃中,而一切的天災人禍都看為真主對人的考驗和信仰意志的磨練。假如災難後更接近真主,回歸正道,更多作善工,是大難不死的後福;但假如對過去的錯誤毫無覺,繼續在罪惡的道上走,如此就是失敗者,並將在後世要接受更嚴厲的懲罰。
儒教(孔教)的代表何沛雄博士表示,孔教認為災難的根源是違背自然與社會的規律所致,因此認為比起祭天祈福更重要是積極預防和解決災禍,在天災發生時保守惻隱之心,積極慎重地盡力把問題解決。而人禍往往由於人們缺乏「以和為貴、中庸之道的道德基礎,因此弘揚仁愛、誠信、以人為本等精神才能令人類社會走上健康狀態。
六宗教領袖座談會促進宗教間交流
香港六宗教領袖座談會每年一次舉行,目的是促進宗教間的交談,互相欣賞及尊重的精神。
來自天主教周景勳神父表示,六宗教的領袖於今年11月底在香港佛教聯合會文化中心舉行了會議。各領袖關注到最近朝鮮半島發生的炮擊事件,並達成共識,交流信仰中對天災人禍的現象的理解,並尋求個人修身立德,探討人生的出路,望化災難為力量,讓人間更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