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学研究院万崇仁教牧学讲座举办辅导与牧养的反思,客座教授卢德贤博士指出,西方心理学静观跟坊间的定义"放空"不同,是留意有的经验不再跟这些经验纠缠,并介绍静观练习的元素。
卢德贤指出,70年代静观应用在心理学,第一波行为治疗;第二波认知行为治疗,改变人负面思想,改变心灵状态;第三波将静观元素放入认知行为治疗。
第三波的认知行为治疗法包括:接纳和承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静观认知疗法,不但著重受助者的行为改变,也同时重视对病人的全然接纳,回应第一波、第二波的缺乏,接纳病人改变不到的状态,既强调改变行为亦对当事人全然接纳。
西方心理学静观练习
静观的操作定义是"有意识地留心当下此时此刻,不加批评地以特定方法的觉察",跟坊间的定义"放空"不同,而是留意有的经验不再跟这些经验纠缠。
西方心理学的静观与佛学八正道安静的操练不完全一样,西方心理学静观重要元素及引伸的态度,计有:察觉专注此时此刻、不批判、忍耐、初心、信任、不强求、接受、放手不执著等。
卢德贤介绍坊间心理学静观练习三元素:"不好奇、不批判的态度",葡提干的练习,吃一粒提子干聆听提子干的声音,用从来未接触过的目光,经验习以为常的事物,有意识地察觉当下的感受或反应,用好奇的态度和新的目光去经历习以为常的事情,不批判的态度去回应培养初心,不批判意思是用开放的心去尝试。
"专注力的自我调节能力",练习静观很多时候注意力分散,不用刻意批判自己,重新专注自己此时此刻的思想和感受,逐步培养对身体的感觉想法、情绪和感受,培养出接纳与开放的态度,提升专注力的灵活性,并且提供多些空间去作更适切的回应。
"培养感恩善良和慈爱的心",很多静观的课程提升学员向人表达感恩慈爱的情怀,培养对自己别人和世界的关爱。
基督徒对静观态度的回应
静观不是佛学或禅修独有,不少宗教和文化传统都有提出类似静观的灵性活动,静观为神的普遍恩典,至于静观对基督教灵性培育的启发,反思基督徒应该如何处理静观与基督教灵性培育的差异和相同。
基督徒的回应态度,不是全然接纳也不是全然批判,并且思考上帝会否用基督教以外的元素带给人类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