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由加拿大福音證主協會舉辦的主日學研討會講解聖經背景,裝備老師在聖經背景的認識,讓主日學課程更加有趣。今年以聖經時代的食物爲主題的主日學研討會在21日結束,會上介紹了聖經時代的食物,並就以下問題做逐一解答。
1. 雅各煮的紅豆湯到底是什麼豆?是怎樣烹調呢?(創25:30,34)
雅各的紅豆湯即是扁豆lentils,扁豆的象徵意義為「哀悼者的食物」。猶太聖賢推斷出雅各在亞伯拉罕死後,為他的父親以撒烹調的豆湯,一種安慰和鼓勵哀悼者的食物。
雅各紅豆湯材料和做法:
1 1/2杯 分為兩面的紅色扁豆 (split red lentils)
6杯 雞湯或菜湯 (chicken or vegetable stock)
1個 中型洋葱,切粒 (medium onion, cubed)
2根 芹菜,切片(chopped celery)
1條 韭葱,切碎(leek, chopped)
2條 1棵 紅蘿蔔,切粒(carrot, cubed)
1/2茶匙 茴香粉(ground cumin)
1湯匙 白醋 (white wine vinegar)
1個 中型洋葱,切片 (medium onion, sliced)
少 橄欖油 (olive oil)
少 鹽和鮮磨黑胡椒 (freshly-ground black pepper)
做法:將扁豆、蔬菜和湯放在鍋裡,煮沸後,慢火煮30分鐘,直到扁豆分解了。如果太濃厚,加水稀釋。加入茴香粉和醋,加以調味。用橄欖油煎香切片的洋葱,煎至變為焦糖,加入湯內。放上油煎碎麵包片(croutons),趁熱享用。
2. 為何亞伯拉罕急忙以餅、牛油、奶油和奶,接待客旅?(創18:6-8)
亞伯拉罕對客人快速的回應,這種熱誠款待的特徵,其中包括歡迎客人,或消除敵意。猶太人認為,有客人出現在你家,是神給予你行善的好機會。今天的貝多因人,仍效法亞伯拉罕熱情的接待客旅。
3. 猶太人今天吃什麼記念嗎嗱?(出16:31)
嗎嗱的意思就是「這是什麼呢」?出埃及記16:31提及的嗎嗱,「滋味如同攙蜜的薄餅」。今天的猶太人,每逢安息日的晚嚏A必須吃兩個大麵包,記念在曠野期間,安息日的前一天拾雙倍的嗎嗱。
4. 聖地七大農產品有什麼重要? (申8:8)
「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聖地七大農產品成為神的子民可以長久在這裡定居。
猶太聖賢本蘇瑪(Ben Zoma)説:「第一個人亞當,很辛苦作工才能吃一口餅!因為他要犁田、撒種、鬆土、收割、打翩B簸揚、篩選、磨碎、再篩選、揉麵、弄濕、烘烤,作完了這一切才可以吃。而我每天早上起牀,就隨手可以吃餅。」
5. 五餅二魚是怎樣的餅、怎樣的魚?(約6:9)
餅即是用大麥小麥磨粉而造成的麵包,大麥餅粗糙,價錢平宜,為窮人食品;小麥餅幼細,價錢較貴,為有錢人食品。古時的餅,即現代的袋飽(pita)。以色列魚獲豐富,來自地中海的減水魚及來自加利利海的淡水魚。
非利士人的神稱為大袞,以魚為形狀,主前十三世紀,他們發現大袞的神性,把它從米所波大米引進到迦南地沿岸。非利士人有時將大袞刻畫為半婦人半魚,這可能是美人魚傳説的源頭。
6. 聖經中的香料:薄荷、茴香、芹菜,到底是什麼?(太23:23)
英文是Mint薄荷、Anise 大茴香、Cumin阿拉伯茴香。古時的香料是十分昂貴的東西,可用作交税,或等同貨幣的價值。古代及現代人的廚房,香草和香料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食物更好味,超乎尋常;並且有豐富的營養,能幫助我們身體更健康。由於古時的人歡喜芳香,香料也被用在崇拜中,會幕和後來的聖殿,都使用金香壇來燒香 (出 25:6, 30:22-38; 代上 9:29-30) 。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
-
前女同志沃寧:靈肉割裂的理論如何傷害LGBT羣體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梁海欣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詳細介紹了一位過去曾經是女同性戀者的伊莉莎白·沃寧(Elizabeth Woning)的觀點。沃寧曾堅信「同性戀不是罪」,後來明白同性戀理論殘缺之處,從同性戀的意識形態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