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一)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二)
传统教会:过于强调"我的"教会
家教会:一家人、国度观
杨:"一家人"、"国度观"是家教会另一鲜明的特色。相比之下,一些传统教会因缺乏国度观的观念而无法走上彼此合作、联合传福音的道路。比如一些传统教会因对人数的盲目追求而不满被其它教会"偷羊"、"抢羊",并为"失去"的弟兄姊妹而难过。
说实话这些都是不必要的。家教会却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因弟兄姊妹转去其它教会而难过,只要我们拥有"国度观"的胸襟,"一家人"的观念,
曾有一些家教会的弟兄姊妹问我可否去其它传统教会敬拜?我说当然可以啊!而且还鼓励他们那样做。为什么不可以呢?弟兄姊妹不是专属某家教会的,而是属于整个神的国度的。无论他们去哪里,只要仍留在神的教会就可以了,所以没有什么不满和难过的。此外,虽然家教会本身不收奉献,但我还是提醒在传统教会聚会的弟兄姊妹不要忘记做好基督徒奉献的本分。感谢神,绝大多数的家教会弟兄姊妹都很委身,因为他们发现还是家教会最适合他们生命的成长。
每个家教会都对人数给予限制,毕竟一般家庭最多容纳的人数有限,人数太多就开始变得不自然,影响聚会品质,从而失去它原有的吸引力。所以,当人数增长到一定程度,在原家长的带领和培训下,一个新的家教会可以分出去,开始自己的聚会。这种模式简单易学,有心服事、传福音的人参加几次后,也可以展开家教会。这样一分二、二分四的增殖下去,所以家教会增殖比较快。因此,原来一家人的弟兄姊妹不得不忍痛分开另组家教会,但家教会非常强调"一家人"的观念。因此无论在哪里,弟兄姊妹都彼此联络,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有时,家教会成员因一些特别原因不能赶上自己家教会的聚会,那他们会选择去其它家教会的聚会,因为每个家教会聚会的时间和地点都相当有弹性,一家人的观念让身处世界各地的弟兄姊妹的心连接在一起,彼此更加亲近。
传统教会:行政会议拖遝冗长,耗费太多心力在次要事务上
家教会:办事效率高,把力量用在刀刃上
杨:传统教会由于体系原因,很多工作都要经过排期拿到长执会讨论,而且讨论冗长,长期下来服事者的时间、心力上耗费太多在次要事务上,反倒离传福音的大使命渐行渐远;而且办事效率也比较低。相比之下,家教会的优势非常明显。由于每个家教会人数均在10人上下,决策过程迅速也带动了福音事工执行的效率,发挥弟兄姊妹服事的热情。举例来说,一位担任家长的弟兄姊妹可在电话中分享有负担去探访敬老院、医院病患等,结果在短时间内,大家立刻召齐有相同感动的人,准备行动。
所以家教会几乎不必开同工会等行政会议层层批示,而是全力投入福音与爱心服务的工作,办事效率更高,把力量真正用在有需要的地方。我们可以透过每一、两个月只限家长参与的家长联合敬拜来进行各家现况交流,观摩学习。
传统教会:行政开销巨大
家教会:奉献自由、零开销,把金钱用在更有需要的地方
杨:传统教会的植堂与宣教运动都有一个明显的限制因素——金钱。他们需要大量金钱才能拓展事工。比如购买一块土地,租用或建造一座特别的建筑物,并且支付神职人员的薪金,还要准备合适的牧师馆。此外,还需要金钱购买座椅、音响、投影仪等设备。对于一般的传统教会而言,85%至95%的奉献收入用在这些方面,所剩下的金钱不足以支持宣教。
相比下,家教会则没有这种问题,家教会不用花什么钱,可以说是零开销。家教会的聚会在家庭,所以无需购买或租用礼拜堂;家教会不需要全职事奉人员,所以也不用支付固定薪金。所以家教会不存在教会租金、维修、建堂,同工支薪等问题,而且奉献方式也更加自由。
再以史德顿岛家教会为例,为了避免快速增殖后金钱流向的纷争,同时减少家长管理金钱的负担,史德顿岛家教会本身不收奉献,也从不开设自己的银行账户。算起来,家教会弟兄姊妹的奉献95%都是奉献到家教会之外的。至于家教会本身的开销,主要是用来支持联合福音聚会上,比如在感恩节、圣诞节等大型节庆上,我们会在酒店举行福音会,为了减轻一些人特别是福音朋友的负担,我们会低价出售券,然后家长们凭感动奉献来弥补会余下所需的费用。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有限的金钱帮助更多需要支持的地方,如宣教组织、福音机构以及社区慈善与福利机构等。
传统教会:聚会时间和地点比较固定
家教会:聚会时间和地点更有弹性
杨:家教会的存在目的是为了随时随地、更自由地去敬拜神。所以,相比传统教会,家教会的聚会时间和地点更有弹性。比如家教会弟兄姊妹可根据彼此工作需要及行程安排决定每周聚会时间。个人若要临时加班,也可换到不同时间举行的家教会。喜欢聚会或有心传福音的基督徒可参加两、三个家教会,相当有弹性。家教会富有弹性的聚会时间对于那些周日必须守在工作岗位的基督徒来讲非常有帮助,否则在传统教会的固定聚会模式下,他们无法去敬拜神。
此外,家教会在聚会地点安排方面也非常灵活。除了家庭,家教会还可选在办公室、酒店、购物中心、咖啡厅聚会。比如,我们有一个家教会选定每周一上午十点在大型购物中心的美食广场聚会,几对退休夫妻相约健行,再一起享用茶点并聚会敬拜神。
除了每周定期的聚会,家教会还可以联合起来在感恩节、圣诞节等大型节庆举办大型福音聚会,邀请未信主的亲友参加。联合敬拜人数可大可小,大的话就去酒店,可见家教会的服事方式相当多元化。
探讨:是否可以打破唯有星期天才能敬拜神的传统?
记:您讲过家教会是可以随时随地敬拜神,这不就是要打破基督徒唯有星期天才能敬拜神的传统模式吗?
杨:对!我认为基督徒唯有星期天才可以敬拜的传统观念是要改变的。因为重要的是一群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愿奉主的名聚在一起,随时随地在生活中敬拜,在生活中传福音,也就是在任何时间、地点、环境都可以敬拜主,时时刻刻与主连接,这正是家教会所要突破并回归初代教会的重要观念。并不是只有星期天到教堂聚会才算是敬拜。事实上,我有意避免家教会在星期天聚会,而把聚会尽量安排在周间。
记:既然如此,家教会在星期天做什么?
杨:问得好!我之所以避开在星期天聚会就是为了让家教会深入社区做好传福音和见证的工作。我先给你讲一个故事听。有一次我回台湾去见一位在教会的朋友,在搭计程车的时候发现司机竟然不知道教会是什么!其实我要去的教堂很大,就屹立在主干道旁,司机说每次开车路过只看到有一个十字架的建筑却不知那是用来做什么的。我听后受到很大的刺激!这说明了什么?教会、基督徒与社区严重脱离,两者的鸿沟愈来愈深。
此外,我还发现一些人信主后就逐渐失去与过去未信主的朋友的联系,而且也不再结交新的非基督徒朋友。后来我才知道主要的原因。原来,人们平时忙著工作,只有星期天才有时间聚集,所以那些朋友大都把聚会安排在星期天,可是星期天基督徒要去教会礼拜,两者聚会的时间发生撞车,虔诚的基督徒只有推掉朋友的聚会,久而久之以前的朋友就不再打电话给他们,关系逐渐疏远。其实,基督徒参加朋友的聚会是向他们传福音的大好机会,毕竟双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要比直接在大街上给陌生人发福音单张的效果好,可是基督徒因著要保守主日崇拜的传统而错失传福音的好时机。所以,我认为唯有星期天去教会敬拜的传统反倒成为传福音的障碍。基督徒不能以星期天去教会做礼拜为借口而在传福音上懒惰。
你看,像商店、饭店等服务性行业在周末、节假日不会关门,而是照常营业?为什么?因为一般人周间忙于工作无暇消费,只有星期天或节假日的时间才出去购物、下馆子,对那些商家来讲,星期天、节假日是赚钱最好的机会,因此他们绝对不会在星期天关门!基督徒的大使命是什么?传福音给万民。可对基督徒来讲,星期天是传福音的最好时机,因为只有星期天大部分的民众才会有时间探亲访友、走进社区。所以,现今唯有星期天去敬拜的观念是束缚基督徒传福音的机会。
在我来看,星期天去教会敬拜不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传统是要改变的。我在读"路加福音"十三、十四章有关耶稣在安息日治病救人反遭犹太人批评的故事时有一些属灵上的看见。安息日不可工作是犹太人的律法传统,但耶稣偏打破该传统,在安息日治病救人。对于犹太人的指责,耶稣说什么呢?"况且这女人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被撒旦捆绑了这十八年,不当在安息日解开她的捆绑吗?"(路13:16)。耶稣是安息日的主,对于今天的教会和基督徒来讲是一个提醒,我们在坚守星期天敬拜神的传统的同时,是否错失抢救灵魂的大好良机?是否也和当年的犹太人一样,对在"安息日"拯救灵魂的人给予批评指责?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我们家教会一般都在周间聚会,所以很多在星期天举行的社区活动我们都能参加,比如防癌健行。这样做不仅消除一般人认为基督徒是不食人间烟火、超凡脱俗的误解,同时也增加福音的触角,为主做好生命见证,把福音传给社区大众。
接下一篇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四)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三)
专访纽约史德顿岛家教会创办人杨彰兴医师
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