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伟耀谈基督教信仰是"无框框的盼望"

崇基学院基督教文化节昨日开锣,崇基神学院教授温伟耀博士从从圣经角度谈盼望。丰富感性的他更谈及自己从女儿而来、令他对基督教的盼望深有体会的经历。 基督教不是悲观 而是描写现实 谈盼望之先温博士谈及悲观。有人说圣经将世界看得很悲观,但他不以为然,认为圣经只是说了现实本身。「过去十年在经济、生态领域都有不好的消息,灾难片亦大受欢迎。80年代德国社会学家Ulrich Beck讲「risk society」,Anthony Gidden亦预料全球化会令全球面对不可避免的灾难性危机。圣经不过给了这样的情绪一个诠解:是的,我们在这个世界充满悲观的情绪。 温博士认为,基督教看到人都是受上帝的创造,在现实的情况下自然趋势都必然从有序到无序、从好变坏—人从健康到身体衰败、物质变质腐朽、人总是互相残杀和争夺。「但是」,所有受造之物亦不甘于如此,人亦不甘于自相残杀,不甘于身体败坏。中世纪阿奎那(Thomas Aguinas) 认为人追求生存、向好,向善,追求心灵的美德—受造之物虽悲情,但仍然有期待和盼望。 从第八章后面亦看到,悲情的盼望终转向乐观的盼望,而当中关键的转捩点是上帝的灵和恩典,令我们得与上帝和好。这圣灵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安慰,而是上帝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能给我们的。但基督徒成上帝的儿女后仍然有「本性」与「超性」的张力,即人性与神圣的差异。而圣灵的介入,令人处在这两种张力中仍有乐观的盼望。 女儿:因为爸爸在开车 他分享了从女儿口中学到课的一次难忘经历,此经历令他在人生最低潮时给予他支持。他在英国读博士时,一次他带同妻子和女儿到德国。到德国之先他必预半夜起来开车到英国南部的港口,然后再坐船到德国。在开车的途中,当时五岁的女儿对外面黑漆的风景及陌生的旅程显得有点不安,因此不停发问:"爸爸去什么地方﹖""去德国。""什么是德国﹖""德国是一个地方。""德国在哪里﹖""在很远的地方。""爸爸你去过德国吗﹖""未去过。""你未去过,为什么懂去呢﹖""我看地图就知道了",如此一直问,但两小时后女儿安静下来了,他回头看看女儿还醒著,便反过来逗她说话,问她:"我们去哪里呢﹖""德国。""德国在哪里﹖""不懂。""不懂德国在哪里怎么你不再问呢﹖" 这时女儿说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因为爸爸在开车。"这句话温博士当时觉得没什么关系,但突然明白了女儿小小的脑袋想了两天,明白再问也没意思,但她只要知道一件事就够了:她知道开车的是爸爸。她知道爸爸是谁,认识爸爸就够了。这句话给温博士很多安慰和提醒。 乐观的盼望‧无框框的盼望 他说:"乐观的盼望有什么不一样﹖因著有『回顾』,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福气能看到,因有了上帝的眼光——人本来只能看到现实发生的事,而是看到背后有掌管的上帝—透过信心能看到那看不见的。"他又以刺绣作例子比喻人生,从后面看,人生就好像看著一堆没意义、颜色不协调的乱线,但有圣灵介入的人生会知道反过来是一幅漂亮而有意义的图画。 他又说,有圣灵的盼望的人能看到"万事都互相效力"。他说:"人往往只看到现实的背景,但有上帝的灵的人能看到表面看不到的后面总是万事互相效力,事情的发生看来没什么关系,但实在有原因。……世界上的事情看来好像分开,好像很多冲突,但信心的眼光能看到后面有上帝的手,他不会弄错人生的任何。万事互相效力这只有超越的信心和眼光才能看到。" 有上帝的人在一切的苦难中我们都知道能得胜,在患难中仍然可以有颂歌。他以"无框框的盼望"来形容这种状态:"人的盼望都有内容,但基督徒有一种特别的盼望有没内容、没框框的盼望,就是给上帝有绝对的信任,让神填写当中的空白。我有我的盼望,但终极的盼望让上帝来填写。当一个人能有没框框的盼望时,他达不到,因为没有把他的东西填上去,这个就是最终极的胜利。" 最后他说:"受造之物是有悲情,我们可能想去改变想达到公平、公义,把可以改变的都改变过来。但是最终极的盼望是从上帝而来的超然的盼望,最后最高峰的盼望让上帝来填的话,你的人生就没有被打倒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