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道教务长探讨21世纪华人神学教育前景

RevChen.
陈爱光牧师。(图:正道福音神学院官网资料图)
正道福音神学院教务长陈爱光牧师近日发表文章从三方面分析21世纪华人神学教育的前景,勉励神学界同仁在时代变迁中自我反省、应变以完成主的托付。

陈牧师也兼任正道神学院系统神学副教授,这篇探讨神学教育前景的文章在最新一期《传扬》杂志上发表。

文章首先援引美加神学院协会的消息指北美主流神学院道学硕士学生人数近二十年逐渐下降,不少神学院的财务陷入极大困境,面临空前挑战。

而北美各地的华人神学院处境不完全一样,但在北美华人教会增长放缓与大陆背景信徒剧增的影响下,在某些方面也面临共同的问题。这些变化对神学教育的需求起了改变。

面临时代情境,陈牧师分别从"多元对象"、"地域对象"与"教育品质"三方面,探讨21世纪华人神学教育的前景。

多元神学教育的对象

对于北美神学院"道硕"缩减的现象,陈牧师认为并非偶然,因为传统的"道硕"是为训练全职牧者的目标而设计,但现今献身作全职牧者的人相对较少。

他提及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事奉呈现多元化,除了在教会当传道外,有心服事的人也有文字事工、媒体工作、音乐、心理辅导、婚姻家庭事工或职场宣教等众多选择。

但对神学教育者而言,事奉的多元化趋势是一大挑战,装备如此多种不同事奉目标的人绝非易事。

从教育角度来看,为每一种事奉目标设计课程是最为理想的,但这对资源要求较高。或者专注在事奉者圣经与神学基础上的装备,并给学员在事奉技巧上的装备有弹性选择。

地域神学教育的对象

神学教育的对象,除了在事奉目标的层面上考量以外,陈牧师表示还有地域层面上的考量。北美神学教育看似饱和,但亚洲、非洲的一些地区却是有供不应求的短缺。

他以中国大陆的神学教育为例,城市教会急剧发展之际,知识分子的传道人对主流神学学制的需求极大,现在不仅华人神学院多有朝这方向发展,连很多西方的神学院也在进行中。

面对这样的需要,一般有三种方式提供神学装备。首先是进到这些地区里面办神学教育,长处是受装备的人可以很容易在自己的事奉工场服事,也不用花费很多资源。

但"本土"受装备也有缺点。他表示除了风险比较大,还有在图书及学习环境的限制下,比较不容易提供高质的神学教育。此外,目前的师资大多是靠"空降",不能对学生有稳定持久的栽培。长远来说,为本土神学教育培养师资及领导人才是必要的。

第二种是支持当地的人出来到正规的神学院进修,以享受较好的学习环境,开阔事奉视野与思考。但海外进修代价大,给进修这的家庭带来压力,也容易造成人才外流现象。

第三种是开始流行的网络科技远距教学法。对没机会亲身到神学院受装备的人而言,这是最方便、代价最小的方法,但陈牧师认为网络教学与"空降"教学有同样的问题,若要保证品质,所需的资源其实并不比亲身教学少。

他总结说,以上发展地域神学教育的方式各有千秋,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完美的,但这些需求的确不容忽视,需要全球的华人神学教育者携手合作,完成神给我们的使命。

神学教育的品质

说到教育品质,陈牧师表示华人神学院可把获得权威教育部门的认证视为未来前进的目标,"如果连一般世俗的教育机构都那么重视它们的品质,我们岂不应对神所托付的教育使命更认真?"

不过,他也指出教育认证的中心精神但其实认证的中心精神并非别人加给学院的规则,而是自我检讨、自我评估、自我改进。换言之,就是力求确定学院达成存在的使命。

清楚使命对神学院而言至关重要,虽然很多神学院都有非常崇高的使命,但陈牧师表示这些使命宣言往往太抽象、太空泛,以致无从知道到底有否朝向使命的目标前进。

例如典型的神院使命宣言通常会包括"培植神国工人"等类的字眼,可是什么是"神国工人"?他们做什么?有什么素质?神学院真的能把这些素质几年之内在学生身上培植出来?神学院所做的,包括课程、教学法、课外活动等,还有气氛、文化、环境等,是否能有效地培植这些素质?怎么知道是否有效?

为此,他表示使命带来目标,好的目标必须配合学院的使命,而且要具体,要可以量度;而且也应是实际的,是真的能做到的,不只是空谈好听的。其实定立好的目标不容易,要花不少的心思、祷告、寻求。

不仅如此,目标还要配以评估,而是收集客观的数据,清楚学院的状况。如果有果效不足的地方,要分析原因,然后作改变。而且现今的认证机构都非常重视一所学院在评估及按评估改进的能力。

最后,陈牧师总结说全球的华人神学教育在过去30多年中有很大发展,很多神学教育人才被主兴起,让他看见华人神学教育美好的前景。

但他也提醒说神学教育工作者不能墨守成规,乃是要反省,在变迁的时代中懂得应变,不断向前迈进,直到完成神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