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少數族裔倍增:調查指八成從未使用主流服務

香港少數族裔倍增:調查指八成從未使用主流服務
香港少數族裔倍增:調查指八成從未使用主流服務

香港少數族裔長者10年增1.6倍,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昨(24日)發佈調查,八成的人從未使用主流服務,有尼泊爾裔婦女表示語言阻礙難求助,服務處建議社署培訓前線員工瞭解不同文化差異,促政府提供多種語言服務資訊。

少數族裔長者八成人從未使用主流服務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 香港65歲或以上的少數族裔人士由2011年的9,910人急增1.6倍至2021年的25,792人。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服務處)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從未使用主流長者中心服務,更有逾半護老者對服務欠缺信心。

服務處於去年11月至今年4月進行「少數族裔長者使用主流服務調查」,以問卷訪問200名60歲或以上的南亞及東南亞裔長者及50名護老者。 調查顯示,逾半少數族裔護老者(54.1%)對主流服務僅給予1至5分,信心明顯不足。同時,有超過八成少數族裔長者及護老者(87.6%)從未使用主流長者中心服務,僅一成人(10.0%)曾成功接受服務。而在曾使用主流服務的人士中,近三成人(29%)指語言障礙影響他們求助。

在甚少使用主流服務下,有一半少數族裔護老者(50.0%)表示長者對其依賴程度為8至10分(10分為最高),並有分別約一成半人於平日(16.1%)及週末假日(14.9%)花逾六小時照顧長者。他們最需要的首三項服務支援為「護送服務」、「日間看顧」及「家居清潔」。

服務處於2016年開展「耆望——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透過外展、社交康樂、互助支援等服務讓少數族裔長者融入社會。該計劃在2019年擴展至護老者,提升他們照顧能力、增加對長者社區支援服務認識,至今服務近1,000人。

尼泊爾裔婦女語言阻礙難求助

在發佈會,3位尼泊爾裔婦女分享接受少數族裔長者支援計劃的情況。Nanda照顧子女及年長父母,覆診壓力大,私人時間少,參與計劃後認識同路人,學會溝通技巧,減輕照顧壓力。Devi需要照顧79歲的母親 ,因母親行動不便需陪同求診,該計劃轉介她們至長者中心,借到輪椅,申請上門職業治療服務,不過母親仍面臨文化及語言障礙。Ameena照顧子女及年逾七十的父母,因長期病患需不時進出醫院,壓力沉重,有時忘記覆診,參與計劃後瞭解樂悠咭、醫療券等長者福利,但仍擔心父母因語言障礙難以適應主流長者服務。

培訓前線員工 提供多種語言服務資訊

服務處就調查的現況,建議社會福利署統籌為現時長者服務專業及前線員工提供入門培訓,更多瞭解不同文化的差異;透過不同形式和渠道,為少數族裔羣體提供多種語言的服務資訊,包括將資訊利用語音形式播放、以簡單易明方法翻譯資訊等,讓受眾更能明白和掌握,消除語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