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政府充公超过15,000本《圣经》

马来西亚政府在近几个月内充公了超过15,000本译文中出现"阿拉"字眼的《圣经》,再次引起国际社会对大马宗教自由情况的关注。

马来西亚基督教会协会总秘书Hermen Shastri牧师向《美联社》透露,9月11日,10,000本从印尼运到大马的《圣经》全被扣押;连同本年3月份发生过同类的事件有5,100本《圣经》被充公,总数超过15,000本。

据悉,有关《圣经》上"阿拉"字眼的纠纷已经持续了接近两年。当时旋起"阿拉"字眼纷争的天主教《先锋报》和政府之间的诉讼,目前仍在法庭审理中,使用"阿拉"字眼的非穆斯林刊物仍接二连三地遭到充公。

2007年12月中旬,马来西亚内政安全部将三间MPH书局售卖的基督教英文儿童读物充公,理由是内含"阿拉"字眼。有关部门回应,该书对于先知的叙述触犯了穆斯林。

2008年,全国共有18间书店中的163种发行刊物,因爲里面含有"阿拉"字眼而被充公。当时的内政部部长Johari Baharum表示,他们并不是只针对基督教的书籍,还包括其他的宗教书籍。他表示,"『Allah』(阿拉伯语称爲『神』) 、『Baitullah』(圣地麦加的回教堂名称)、『Solat』(祷告)、『Kaabah』(圣地麦加的回教堂)是回教的专属"。

这是基于大马政府认爲,"阿拉"属于回教字眼,不该被使用于非回教徒的刊物上,而且也担心会引起混淆。有回教徒言论表示,"担心这是基督教企图诱导回教徒的手段之一"。

然而,圣经公会亚太地区翻译协调主任Daud Soesilo博士探讨马来语圣经翻译的历史时指出,"『Allah』 一词早在1629年就被基督徒使用,出现在马来语版的《马太福音》,接著是第一本马来语圣经(Leijdecker, 1733) 和第二版的马来语圣经 (Klinkert, 1879) 以及接著出版的不同翻译本都使用『Allah』一词"。

有学术研究说,阿拉伯文"Allah"是源出自于希伯来文旧约中神所使用的名字如"El, Elohim, Eloah" 等。在回教未开始之前,阿拉伯藉基督徒已经向"Allah"祈祷,"Allah"一词也出现在阿伯拉文的基督教神学作品当中。由此可见,基督徒使用"Allah"是先于回教。其次,古代的阿拉伯圣经,甚至现代的阿拉伯都是称神的名爲"Allah"。其他一些在语言学上与阿拉伯文有所关联的国家如埃及、黎巴嫩、伊朗、印尼、马来西亚、汶莱并亚洲和非洲一些地方,都使用"Allah"称呼创造者和我们耶稣基督的天父。

Hermen Shastri牧师认爲,这是"值得关注的事情"。他不否认有人将"阿拉"字眼的纠纷看成是对穆斯林的侵犯,并借此煽动穆斯林群体的情绪。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基督徒来说,坚持使用『阿拉』字眼的权利并不是反政府的举动,而是基督徒长年以来已经使用这个(『阿拉』)词汇。"


相关新闻:
马拉西亚高等法庭开始聆审"阿拉"字眼诉讼(2009.12.15)
大马天主教《先锋报》新婆罗州版印刷遭拒(2009.11.16)
马来西亚政府拒基督徒请愿一万本《圣经》仍扣押(200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