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论、顺服掌权者等疑难 鲍维均牧师逐一解答

汉语圣经协会月初举行的《圣经‧新汉语译本》"话里藏真教牧研讨会—从圣经文体到信息宣讲"吸引了逾百位教牧参加。

在答问时间里,鲍维均牧师表示不希望成为疑难解答时间,但对于在场牧者提出的疑问,他仍然逐一耐心解答。

千禧问题:有教牧称,有同工应征新教会的职位时,对方问了他关于对千禧主再来的看法,问鲍牧师如何看。

对于这个末世论的神学性争议,鲍牧师认为需要处理,但争论主再来的时间不应成为研究启示录的中心,而应探讨千禧的道理与今天信徒及群体的关系。他又表示不同教会及宗派的教义背后都有过不同的挣扎,他认为要尊重背后的历史。他表示会尊重每个群体对教义的看法,但认为在宣讲上未必要处理这问题。

有教牧问到,圣经中的传记体裁、即四福音提及耶稣历史的事件时看似有不同理念,会否可能被作者扼杀了诠释的空间﹖

不同作者繁衍的多个文本,鲍牧师认为这引证了一件事件可以有多重意义。至于作者的理念是否扼杀了事件的诠释空间,鲍牧师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认为福音书对耶稣的历史的不同诠释正好表明了圣经的意义由圣灵默示。因为若无作者诠释事件,事件的意义会无限度被延展。没有文本的话我们不会知道如何应用耶稣所发生的事,因为尊重圣经是圣灵的默示,所以亦要接纳圣灵所默示的框框。

有教牧问《罗马书》13章提及"在上有权柄的我们要顺服他"。这经文常被应用在政治的纠纷,令人感到被动消极,请鲍牧师教导如何理解此经文。

鲍牧师表示《罗马书》13章延续了前章最后一节"不要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每一句都是对罗马军权绝对权柄的挑战,因此具有颠覆性,一点都不被动。他解释当时基督教是很小的宗教派别,但经文告䜣罗马皇帝不要嚣张,因为帝皇亦只不过是神的奴隶。

至于经文说"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鲍牧师解释第一世纪罗马统治下贫富悬殊,很多是平民百姓,但他们无法推翻政权,因为有在上者给在下者施恩、在下者给在上者面子的文化,建立起一种受惠者的系统。当时对在上者来说他们是给在下者行善,在下者给在上者称赞,巩固他的地位,大家互惠互利。

但保罗反过来说:你们向罗马统治者行善便可得他称赞,就是指出:如果要以善胜恶的话,就要将制度颠倒过来——通过行善的方式可以改变一切。他认为这就是圣经令人惊讶的地方:不是教百姓暴动推翻政权,而是表明行善的力量能胜过恶的政权。

有教牧问圣经文体里的比喻只有一个解释,还是可以多于一个解释﹖

鲍牧师回答相信圣经里的比喻只有一个解释,但可以有多方面的应用,有main framework(大框架),那是话语的能力所在,但不代表不可以有多方面应用。他举例大家可以从著名的浪子比喻中找到中心,但是应用则有很多个层面。

有教牧问如何分辨讲道是否神的话﹖

鲍牧师坦承清楚分辨讲道与神的说话,每次讲道后他都会发现有差池错漏的地方,只能求神帮助。他又表示宣讲是分解神的道而不是分解事件,重点是在于道理而不是事件。他表示不少人对事件感兴趣,就像注意窗外的景物却忽略玻璃一样,例如耶稣的死和复活的事件全部都很重要,但讲道者的责任是分解神的道,带大家去明白事件有什么意义。

他又指出第四世纪时编订圣经者曾挣扎是否将福音合参本放在圣经中,但教会最后否决这建议,因为认为人要的是看神的话语而不是去重构事件。他再强调圣经是第一本、亦是最有权威性、并神所默示的一本,因此要认清文本是神向我们说话的方法,不应著重看"事物"而忽略了"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