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异军突起"、"风起云涌"来形容当今北美家教会的发展趋势并不为过。顾名思义,家教会是以家庭为核心概念的,事实上,新约圣经中教会的模式就是家教会,而西方国家的第一个家教会是开始于马其顿腓立比的吕底亚家中,因此可以说家教会并不是新兴的教会模式,而是初代教会盛行的模式。
北美华人家教会先行者、纽约史德顿岛家教会创办人杨彰兴医师近日接受本报专访,畅谈家教会的理念与落实,帮助读者朋友摘下传统的眼镜,从新约圣经中的教会元素还原教会的本来面目,盼望再现初代教会的兴旺景象,使万民作主门徒。
2004年,经过多方祷告、检讨,杨医师毅然脱离传统教会的模式,积极推动家教会,开始寻求教会突破和改变的道路。也许,读者朋友与当年的杨医师经历同样的苦痛挣扎:
1. 许多人特别是初进教会的人对于"教会"有愈来愈多的不满和失望,因为他们看到所谓的"丰盛生命"就是死气沉沉、单调乏味的仪式。由于无法适应教会生活,那些从前门进入教会的人,不久便从后门悄悄地溜出去。
2. 很多教会在宣教事工上显得"有心无力"。虽知道宣教的重要,但由于要把大部分奉献用在自己教会的租金、维修、建堂、还债以及神职人员的薪酬,所剩经费不足以支持宣教。
3. 一些牧师、传道成了教会的"雇工",奉献多的信徒成了说话更有份量的"雇主",牧师、传道在牧会时要看"雇主"的脸色行事,不敢得罪他们。这样的教会怎能把真道传开?
4. 教会中的"平信徒"太多、"门徒"太少,20%的牧者同工要牧养80%的会众,导致牧长同工忙到身心俱疲,无暇顾及自身家庭和外展福音工作。
5. 牧者为教会如何增长而绞尽脑汁,然而待教会人数真正增长了,牧者却又无法照顾所有的羊而导致牧养的品质降低,这种两难的局面如何打破?
6,有些教会由于人数众多,弟兄姊妹互通较少,甚至走出教会再见面也彼此不认识,而一些新成员因人多受冷落而逐渐流失。教会如何还给信徒家庭的归属感?如何让他们在信仰上变得透明化,使其能够在爱里交流、在爱里释放重担且做到彼此扶持?
7. 教会的行政会议讨论冗长、福音事工执行的效率低下,使服事者的时间、心力耗费太多在次要事物上,反倒离大使命渐行渐远。教会如何精兵简政、把力量真正用在刀刃上?
8. 一些教会因著对人数的盲目追求,而不满被其它教会"抢羊"、"偷羊"。教会如何打破狭隘的"利益观"、重建"国度关",以增进彼此间的团结合作?
9. 像医师护士、饮等务性行业必须在周日坚守岗位而无法去教会。教会如何牧养这些人群?基督徒在周间可不可以敬拜神?
10,教会与社区的鸿沟愈来愈深,如何消除社区对基督徒、教会"与世隔绝"的误解,才能让教会走进人群、影响社区?
……
以上是对教会运作模式长期做深刻反省的杨医师所经历的问题,亦是寻求教会复兴、有心服事的读者共同关心、思考的问题。杨彰兴医师在专访中表示家教会将是点燃教会复兴之火、使万人作主门徒的关键,他愿将自己五年实践家教会的经验与大家分享,盼望能引发读者的反思和探索,重新思考教会的蓝图。
记:本报记者
杨:杨彰兴医师
记:您在传统模式的教会长大,定居纽约后又担任教会的长老并推动建堂事工,那您后来为何脱离传统教会去开创家教会?
杨:我从台湾移居纽约史德顿岛后,曾在一家台湾人教会担任长老并主持建堂。当年,弟兄姊妹为了建立美轮美奂的礼拜堂纷纷慷慨解囊,使得建堂事工进展顺利。听说那是台湾人在美国东北部建立的第一个堂会。建堂完成之际,弟兄姊妹对新堂的期待很大。其实,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四处漂流",一直借用别人的地方聚会,所以期盼很快有一天能拥有自己属灵的家。待美梦成真,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礼拜堂,大家为此感谢神,希望新堂能有一番大作为。然而,15年过去了,我发现拥有新堂的教会却未如期望般的进步发展。后来,我才得知不少教会每次建堂完成后就因产生争执而分裂,不是牧师离开,就是长执同工离开教会。所以,在大纽约地区,因建堂而使教会分裂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除了建堂,当牧师传道与长执有不同的事奉理念时亦会导致双方一拍两散的局面。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与现有的教会模式有多大关系?教会的未来在何方?我一直在反省。倘若这不是一、两间教会发生的个别问题,而是50%以上的教会都遭遇过的问题,那它就变成普遍的问题,是和教会体制有关的问题。我以前真的没有想过教会体制会出什么问题。直到我在加州非常偶然的机会看到《改变世界的家:迈向21世纪的教会新架构》一书所提及的"家教会"才让我豁然开朗,每一篇的内容都深深吸引了我,感受到圣灵在我内心的感动。于是我买下几本送给教会牧者同工,盼望大家研读以寻求教会改变、突破之道。很可惜的是,那时候从神领受感动和负担去推动家教会的人甚少。当时我内心极度挣扎,在多次祷告、请教、探索与服事省思中,终于从神那里得到印证,于是我毅然脱离传统教会的模式,决心将家教会的模式加以实践。
感谢神的带领和启示,从2004年至今为止,有很多牧者、传道人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合给予我直接与间接的帮助,再加上代祷、鼓励、建议和祝福,让史德顿岛家教会从无到有,茁壮成长。我亦感谢家教会所有家人(弟兄姊妹),因著他们的参与使我更加确信家教会是可以在北美大力推行的教会新模式。
虽然家教会是近些年才兴起的新教会模式,但杨医师从圣经与历史角度,引经据典所表明家教会绝不是新鲜的"外来品"。他澄清:新约圣经时代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信徒都是在家中聚会,那时候家教会是基督徒唯一的教会模式;西方国家的第一个教会是开始于马其顿腓立比的吕底亚家中,它就是一个家教会。因此杨医师表示,兴起家教会其实就是为回归初代教会盛行的模式。
误解一:家教会是新鲜的外来品?
事实:家教会是初代教会盛行的模式
杨:在基督教历史上,第一个礼拜堂始于第三世纪,即主后325年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的命令下于亚历山大建造完成的。其实,在君士坦丁大帝之前,罗马帝国一直把基督教视为"非法的宗教",更不准教会拥有自己的财产。因此,新约圣经时代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信徒都在家庭聚会(参考罗16:5;林前16:19;门2),直到君士坦丁大帝将教会专业化为止。君士坦丁大帝建教堂的用意是想让教堂聚会来取代信徒的家庭聚会。
对于西方教会来讲,家教会是它们的鼻祖,因为西方国家的第一个教会是开始于马其顿腓立比的吕底亚家中,它就是一个家教会。另外,所有西方国家近代的植堂运动在早期几乎都曾经过家教会的阶段。而且近几年来,西方国家有不少家教会的运动兴起。
误解二:教会=礼拜堂?
事实:教会≠礼拜堂
杨:因此从历史的教训我们可以明白教会不一定需要礼拜堂,反之,有礼拜堂聚会不一定就是教会。所以,并不是只有去到教会建筑物的地点聚会才算是上教会。最重要的是一群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愿意奉主的名聚在一起,随时随地在生活中敬拜神,在生活中把福音传开。所以我认为,基督教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一连串的宗教聚会。同理,教会的本质并不是一连串由神职人员带领、在宗教场所中进行缅怀基督的聚会,而是一群基督的追随者,组成具有生命力的属灵家庭,活出全新的生活方式。这正是家教会所要突破并回归初代教会的重要观念。
接下篇: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二)
回归初代教会的模式:改变世界从家庭开始
专访纽约史德顿岛家教会创办人杨彰兴医师
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