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基督教服務處進行「留港長者狀況及服務需要調查2024」揭示留港長者幸福感雖提升,仍面臨獨居和社交孤立感。調查發現,逾4成留港長者沒有子女在港,社交孤立屬高風險的長者比例達6成。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服務處)繼去年4月發布調查後,於去年8月至今年5月進行「留港長者狀況及服務需要調查2024」,由社工以面談形式訪問135名55歲或以上的留港長者。結果發現幸福感較好的留港長者人數由去年調查的約兩成(21.9%)上升超過一倍至近六成(56.3%)。然而,社會仍需關注他們的抑鬱及社交孤立風險。
抑鬱及社交孤立嚴重 生活重心轉變
留港長者雖較去年幸福,但調查發現有約四成半人(45.9%)為「獨居」,孤立情況日趨普遍。而社交孤立屬高風險的留港長者由去年的近八成(79.5%)下降至約六成(63.0%),有抑鬱傾向的留港長者則由去年的近七成(69.9%)減少至近五成(49.6%),兩者數字下跌後仍屬偏高。另外,約兩成半人(26.7%)表示生活重心在子女移民後有所轉變,涉及「情緒」、「生活模式」及「角色轉變」。當中有長者表示「擔心沒有依靠,連談心的朋友都移民」,亦有人指「沒有人陪飲茶,沒有人陪做義工」及「不捨得孫子們」。
長者們在子女移民後,生活重心轉變,情緒、生活模式和角色都受到影響。與移民子女的聯絡頻率對長者的幸福感有重要影響,但數碼鴻溝成為聯繫的障礙,近半數長者(49.6%)無法完全自行使用智能電話或沒有智能電話。
支援留港長者 恢復社交生活
服務處去年8月開展的「社區好幫手——支援留港長者服務計劃」提供各類活動及上門服務,有效提升了長者的幸福感和減少了抑鬱傾向。計劃讓長者重拾自我價值,例如76歲的楊女士通過參與計劃,恢復社交生活並參與義工活動,情緒得以疏導,並鼓勵其他長者尋求支援。
根據調查結果和計劃經驗,服務處提出建議,包括鼓勵長者參與同路人活動,覺察情緒行為並陪同協助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以及建構平台提升長者的自我價值。服務處舉辦「留港長者關懷日」活動,公眾透過攤位遊戲及工作坊瞭解留港長者的需要;留港長者亦透過藝術作品表達心聲。
有關建議旨在幫助留港長者適應子女移民後的生活,重建新的身分和角色,促進轉化新身分,重建新生活軌跡。
(資料來源:編輯自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