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特利神学院柏祺城市转化中心、福音证主协会9月21日发布"香港青年基督徒灵性状况及成长质性研究",受访者表示体验神不是教条式乃是亲自经历神,柏祺中心总监陈敏斯指出,年青人能否过渡在于自我省察及如何回应服侍神,牧者则检视如何与他们同行。
体验神非在教条式 日常生活得信心确据
该次质性研究于本年2至3月展开,访问15位18至29岁、稳定教会聚会的信徒。受访者在回应6问题时指出,他们大多为信二代而认识信仰;思想信仰与生活的结连以致属灵成长;但因自觉犯罪、工作忙碌、受到社会主流价值冲击而阻碍与神关系。
被问到怎样形容上帝时,受访者以"公义"、"恩慈"、"有能力"等而经验神,并强调体验神不在于教条式,在于个人感受层面,日常生活中经历到神同在带来对神的信心确据,不过有时觉得神冷漠感到无力,特别在社会议题上;以上皆反映出受访者的信仰与灵命特质。
此外,该次质性研究另设5个焦点小组,成员来自年青基督徒、资深及青年教牧、教会领袖,对牧养年青信徒提出多项想法及跟进,例如受访者期望有自然组合的小组,由价值观相似的弟兄姊妹组成,以及考量花时间在教会对个人有何帮助;教会则在疫情后如何更新青年牧养,并非著眼于出席率等。
活在数码巴比伦 逆境助人成熟
柏祺中心总监陈敏斯回应时引用著名神学家詹姆士‧福勒(James W Fowler)提出的6个信仰发展的阶段,指青年信徒成长在于从第三阶段"综合与形成惯例的信仰"过渡到第四阶段的"个人与反思信仰",不再要二手信仰,见到不同阶层的人冲击信仰而迈向成熟阶段,牧者也同样省察如何与他们同行。
她又指出,年青人好像活在数码的巴比伦,信仰上从单一至多元化、节奏变得急速、开放多源,成长阶段复杂并且苦乐参半,而逆境最能帮助人成熟,例如中学文凭试对年青人是最大挑战,出来社会工作怎适应,人生观有何转变等。
信仰需主客观、理性感性并存
福音证主协会副总干事(培训)吕庆雄则认为,牧养不是不讲教条,在于沟通过程怎样使人放下迷思,勿自谕"上一代比下一代好"或是用一套"永恒合用的模式"加诸对方,信仰需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同时并存。
吕庆雄续指,属灵经验在于关系建立,如果关系好可以挑战对方的想法,提出尖锐的问题,例如为何赞成同居,没有了这关系变成教条主义,重点是同行聆听回到真诚的关系,从对方的家庭关系寻找成长的轨迹,在不同的成长阶段看神怎样带领,他呼吁教会减少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