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流失是教会面临最严峻的挑战,不管教会领袖如何大声疾呼都难挽颓势。拥有1570万会友美南浸信会一项特别报告显示,该宗派4.6万家教会中,6成教会在2012年没有12至17岁青少年受浸,8成教会亦只有0-1位18至29岁年龄人士受浸,情况显然已险峻非常。
该报告要求教会的领袖和牧者悔改,因他们虽然为青年少提供了聚会,却没能栽培他们的灵命。这些年青人不再参加教会的理由是对教会失去了兴趣,不再感到教会是生活中重要的部份。
许道宏:教牧及家长有责
有丰富牧养经历的北美华人牧者许道宏将第二代信徒流失归因于教会牧者与家长。他认为传统华人移民教会教导上过份注重《圣经》的知识,但缺乏对真理的应用及个人化教导。他亦认为教会不重视青少年事工,以致未能帮助青年信徒抵抗大学和社会中反基督教的大环境。
此外他认为华人家长多数只著重养出"乖孩子"而不是"敬虔的孩子",只依赖教会的教导,忽略亲身装备孩子对抗反基督教的"大洪流"。
许道宏牧师炮轰牧者和家长未能提供符合青年少年龄且具挑战的教导与议题,以激发这些正充满好奇、想要探索这个世界的年轻人对真理的热诚、对神的信服,亦未为他们提供思考的方向与指引。此外作长辈的亦未能对青年人说明后现代主义中隐藏的危机、似是而非的言论等。
问题出于离教者自己、抑或是教会本身﹖
香港华人信念发展研究一项"信徒灵性发展研究"亦发现全时间的大学生离开教会的比例显著,对真理认识未深的年轻信徒容易受到思想的冲击而离开信仰。研究员总结,大学生活对信仰并不"友善",年青信徒会接触到不少与信仰觝触的说法并对宗教怀异意的新无神论教员。该调查亦发现世务缠身、不重传统价值和缺乏教会生活亦是信徒流失的数大先兆。
不过,研究员分析了56位离教者的特征,认为他们离教的前因有几个,包括个人价值上对"权力"的追求较高,有驾驭他人、拥有名利、领导团队、下达命令,和保存形象等价值观。
此外性格上,他们有自律性低、开放性高和内向性高的特征。自律性低令他们难于融入教会生活,开放性高的人挑战权威,又期望教会能紧贴时代并且提供适切的回应,并容易出走吸纳新看法。内向性高的人容易被遗忘,朋友也少,因而容易流失。
研究员又指出,一年内出席过差传有关活动、一个月内出席教会团契活动,和在教会中有事奉岗位的人,离开教会的比率远低于较少投身教会的人。因此宗教行为亦决定了信徒是否容易出走。
但有人对研究的结论作出反驳,指离教者"追求权力"或反映信徒不能信任教会权力,认为教会言行不再值得跟随,并非贪爱权力,而是对教会失望。此外他们认为教会应能容纳各样性格的信徒,若容不下则或意味教会文化缺乏开放性,不能接受批评、意见或改变,又或者教会失去静思默想的内涵,因而无法容下内向性的信徒。
而对于没有事奉岗位者难于融入教会,以致容易流失,反驳者指出不少人因事奉太多而迷失信仰,或不少岗位不能实践信仰,以致抽身而出,到教会外努力追求信仰。批评者认为"将离教问题归咎于信徒不够事奉,是看不清现实的真相"。
反驳者表示离教者的故事并非单单难以融入教会或被世俗吸引,认为教会有必要了解他们的真正想法,指不少人离开教会正因为曾对教会抱有期望而最终失望,或追求真理却发现教会没有真理,热心教会却目睹太多黑暗面,曾热衷事奉却难以支撑,因此不能归因他们失落或软弱,促教会改变"上而下"的思维,认真聆听这一代的声音,作出改变甚至改革,才能重新吸引青年一代回归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