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9年开革开放以来,这三十年中国实现了经济的超强发展,而最为明显的一环是城市化。为此香港牧职神学院中国文化部主任黎锡华牧师在该院刊物《牧踪》中发表文章,回顾了这段跳跃性发展的中国城市化时期,从而为这十三亿人民的属灵生命守望,他深信上帝在中国梦之外,透过国内农村和城市教会成就一个"天国梦"。
经济成长下中国城市化的现状
文章把新中国成立至今划分成四个阶段,并指出经济成长是城市化必然的结果,由此推动生活与文化的转型。这直接表现在从"农村的维系基本需要的生活"转为"向往现代物质享受的生活"型态,而农村的劳动力亦从直接生产的第一产业转到城市以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黎锡华牧师不禁问:在经济急速发展的外壳下,当中能有美好生命的内体承载吗?
在探析城市化下中国的现况,他认为不单中国人民难以适应这么快的转变,连中国政府也难以健全地驾驭这样的转变他解释,从过去的"农村工业化"到"城镇化",再到"城市化",大大加速了农村把过剩劳动力推往城市,城市人口从过去占人口不足20%一跃成为今天接近50%。而这辆不能停顿的经济火车头正催生了各种因利益而来的政经问题,至今仍是中国的"毒瘤"。
与此同时,在全球化之下,多民族性的中国自我的国家认同也面对诸如制度、利益、文化和"非国家共同体认同的四位一体"的挑战,然而,要达至一个共融各种文化特性的认同绝非易事,但黎牧师指称基督教信仰产生的正是可以超越各民族而带来更新的生命文化一直影响西方社会。
他又指,城市化和工业发展带来不少的不正当"揾钱"的机会,而在权力与财富的提高往往容易造成人心灵的素质下降,在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光环下,其心灵和文明正在极度枯竭中,而基督信仰对人生命内的素质的肯定和提升,无疑是中国城市化间接造成人民素质下滑的危机的出路。
城市化同时也衍生了各种的张力,包括个人内在和人际之间的张力,农村与城镇间的发展张力,还有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社会张力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张力。黎牧师特别提到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人们在面对城市生活和职业的转变时往往造成个人身心灵颇大的压力。
中国梦背后的另一个契机:"天国梦"
黎牧师认为,在"中国梦"的背后基督信仰可以缔造一个更美的"天国梦"。这个天国梦将是未来农村及城市教会的新路向。
他坦言农村教会的牧养确是不容易,但它们可以成为城市教会的新力军,担演基础的教导和牧养,农村儿童普遍初中毕业后就往城市移动,因此农村的儿童事工尤其重要,如何让他们打好信仰的基础,在往城市后仍能倚靠神,并塑造他们成为少年宣教士,在城市中见证信仰。另外,他提到农村教会可以成为年长者生命的祝福,他们一旦信主,很多就立刻委身为主事奉,透过教会牧养和教导他们成为美好的探访同工,在农村中协助传道人在牧职中成为美好的同工们。
而农村传道人和信徒来到城市,往往面对比农村复杂的问题,加上缺少装备的情况下,以致在身体和心灵上要承受颇大的压力,所以如果城市教会在牧养上能作出调整,善用城市的特点,让全职同工和带职同工有好的协调和配搭,将可发挥教会多元性的事奉模式,所以教会对传道人和牧养同工而言,不单是一个"工作的工场",也是一个"装备的工场"。
在培训上也有必要重新厘定方针,过去"件头式"的方式或许可助一时,但在面对多元和复杂的城市教会牧养,整全的装备是必须的,而在带职同工方面也要在圣经、神学和牧养上有整全的装备,他认为以职场为背景的神学装备正是国内城市教会的一大需要。
而城市化下的城市教会将更趋多元性,"宣教"概念的教导和培训是国内城市教会未来的发展路向。他提到国内教会的第三力量之工商团契,以及大学讲师在大学生中引导他们明白基督真道也一股新兴的力量。他深信上帝在中国梦之外,更预备了一个"天国梦",需要神的子民你和我去探索和成就,缔造美好的中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