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爆发新冠疫症,地球村的人类共存亡,六宗教领袖近日举行交谈会,探讨"利他主义"在当下社会的意义,基督教的"圣爱"(Agape)、"爱人如己"的道德观怎样表现出利他主义?
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院长关瑞文指出,利他主义到19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著作才出现,哲学家们认为利他主义是道德的根基,存在于人性之中。不过也有反对声音,认为没有任何人类行为是出于真挚的利他主义。
"圣爱"(Agape)六个诠释
基督教神学则提出具有道德意义的"真诚利他主义",关瑞文引用不同学派举出辩证。
他首先指出,瑞典神学家安德斯·尼格伦(Anders Nygren) 的《Agape & Eros》将"圣爱"与"爱欲"对立,因著上帝的圣爱,人能无条件爱人。
该论点受到前圣路易斯大学哲学与文学学院院长加特·哈利特(Garth Hallett)批判,提出新约圣经中有关"圣爱"有六个诠释:偏好自我的益处、视自我与他人的益处为平等、偏好他人的益处、在首先确保对他人的最大利益的前提下,人可以也应该独立考虑自己的利益、忘我、否定自我或自我牺牲。
爱人如己:自利还是自贬?
另一论例是利未记19章18节、马太福音22章39节的"爱人如己",但也陷入学者两极的争论;有学者认为爱人的基础仍在自己,但犹太裔法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却提出他者绝对优先、对他者的无限责任、人际关系不对称等观点;不过也受到质疑,是否极端地把自我去中心化,高举他者贬压自我。
关瑞文指出,对于"爱人如己"有不少学者为列维纳斯平反,"爱邻舍"等于"自己",以"关系性的我"的框架去理解。因此利他主义的焦点既不在"我"也不 在"他",而是在那种无限可能性的关系上,不再纠缠"谁施谁多、谁受谁多、谁欠谁多"的问题。
关瑞文引用当代希腊正教神学家约翰·齐齐乌拉斯(John Zizioulas)"共融"观为总结,没有任何东西以"个体"存在,人类的存在包括教会乃共融地存在,由此反映出上主那共融、 关系性的存有。
香港六宗教领袖12月11日举行交谈会,本年度主题为"宗教信仰中的利他主义在当下社会的意义",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院长关瑞文教授代表基督教发言,题目是"利他主义与人观:一个基督教观点"。出席者来自基督教、天主教、孔教、道教、伊斯兰教、佛教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