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研究:在危机时期看到信仰复兴的盼望

谈到宗教的世俗化问题,人们往往会想到这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脱不了干系。而斯坦福大学研究院兼作家玛丽·艾伯思达特(Mary Eberstadt)在研究世俗化之后发现,世俗化并非不可避免,即随著科技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宗教并非一定会走下坡路。

艾伯斯达特在其新书《西方究竟是如何远离了神:世俗化新理论》(How the West Really Lost God: A New Theory of Secularization)中,考察了人们对世俗化的传统概念,结果发现其存在缺乏。

据《基督邮报》对艾伯斯达特的采访,她认为"不信"的增长既非无法避免,也非势不可挡。在她看来,信仰和家庭是社会中紧密结合的双螺旋结构。她说,"如果家庭变得强大,教会也会如此。而当这两种制度明显存在问题,并不断衰退时,"会造成深刻的难题。

艾伯斯达特指出,在过去的200年来,尽管文化和社会似乎变得越来越不虔诚,其中却也出现过两次宗教复兴。

一次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英国经历一段时间的社会解体后,出现了宗教信仰和家庭繁荣的例子。这种现象特别出现在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中。

另一次复兴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所出现的战后的"专家预料之外的,遍及西方社会的"宗教繁荣、婚姻繁荣及生育繁荣。这种繁荣在美国尤其明显,以至于社会学家威尔·赫伯格(Will Herberg)说,无神论者和不可知论者的阵营在消失。

艾伯斯达特还反驳了宗教是群众的麻醉剂这一说法。她指出,正如维多利亚时代伦敦中上阶级社会出现宗教复兴,知识和富裕不会产生"不信"。相反,信仰在下层阶级中衰退地更快。

既然不是科技发展、知识与财富导致了信仰和家庭的衰落,那么又是什麽呢?艾伯斯达特认为应归因于性解放和当代社会的福利机制。

她提出,性解放以及堕胎合法化使得人们可以轻易非婚生子,人们结婚的渴望也大大降低。家庭的衰败随之而来。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似乎越来越愿意来收拾这个烂摊子,"现代福利制度想要成为替代的父亲,替代的供应者,开始参与过去应该由家庭做的事情。"

在艾伯斯达特看来,现代福利制度阻碍了回归家庭和教会寻求帮助。而在家教育则是一种对福利制度的文化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