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華人「目的導向」教會難收果效皆因「各有對策」

不少運動過後未延續目的導向精神
現時約百多個北美華人教會在推動「目的導向」教會運動,冀望帶來像華理克牧師的馬鞍峯教會那樣顯著的復興與增長。然而據北美目的導向事工聯絡主任曾熊國英師母透露,約半華人教會未能得到預期的果效,甚至在運動過後「回復原狀」,她認為此情況甚為可惜。

源於西方教會的「標竿40」、「關愛40」等運動是否能套用於文化歷史背景不同的華人教會呢﹖本報就此問題訪問了曾師母表示答案是肯定的。

「舉辦這個運動的教會無論如何都會帶來人數的增長,因為此運動著重傳福音,把新朋友帶到教會,為主多救一個靈魂。當全教會上下推動這運動時,信徒彼此激勵,定會收到增長的果效。」她説。

她認為若華人教會能照著華理克牧師教導的方式,一點一點實現時,相信會帶來一樣的果效。然而她表示,半數參加「標竿40運動」的華人教會多有自己的「對策」:「華人教會的做法時常有所不同:有的只是在小組推行而非全教會參與;有的教會只讓粵語部做而英語部不做。」這樣全教會不能上下一心地推行運動,難以收明顯果效。

另一個問題是一些教會在推行標竿40運動後沒有繼續維持,以致教會「故態復萌」。曾師母表示標竿40運動是以五個目標為向導,幫助教會到事工的焦點,在組織上有所更新。「此運動的結束並不代表教會更新的結束,反之仍要保持運動時的焦點,繼續不斷更新下去。」她表示不少教會在運動後依然故我,無法再利用講台和小組把事工焦點集中在五個目標上,效果自然不大。

曾師母更強調目標導向運動幫助華人教會達到內部團結,向共同目標前進。不少華人教會有國語及英語的事工,在人力物力甚至權力上會有爭鬥的情況。但舉辦「目的導向」後,大家明白到教會不能再分彼此,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目的上,教會變得更團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