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数华人"目的导向"教会难收果效皆因"各有对策"

不少运动过后未延续目的导向精神
现时约百多个北美华人教会在推动"目的导向"教会运动,冀望带来像华理克牧师的马鞍峰教会那样显著的复兴与增长。然而据北美目的导向事工联络主任曾熊国英师母透露,约半华人教会未能得到预期的果效,甚至在运动过后"回复原状",她认为此情况甚为可惜。

源于西方教会的"标竿40"、"关爱40"等运动是否能套用于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的华人教会呢﹖本报就此问题访问了曾师母表示答案是肯定的。

"举办这个运动的教会无论如何都会带来人数的增长,因为此运动著重传福音,把新朋友带到教会,为主多救一个灵魂。当全教会上下推动这运动时,信徒彼此激励,定会收到增长的果效。"她说。

她认为若华人教会能照著华理克牧师教导的方式,一点一点实现时,相信会带来一样的果效。然而她表示,半数参加"标竿40运动"的华人教会多有自己的"对策":"华人教会的做法时常有所不同:有的只是在小组推行而非全教会参与;有的教会只让粤语部做而英语部不做。"这样全教会不能上下一心地推行运动,难以收明显果效。

另一个问题是一些教会在推行标竿40运动后没有继续维持,以致教会"故态复萌"。曾师母表示标竿40运动是以五个目标为向导,帮助教会到事工的焦点,在组织上有所更新。"此运动的结束并不代表教会更新的结束,反之仍要保持运动时的焦点,继续不断更新下去。"她表示不少教会在运动后依然故我,无法再利用讲台和小组把事工焦点集中在五个目标上,效果自然不大。

曾师母更强调目标导向运动帮助华人教会达到内部团结,向共同目标前进。不少华人教会有国语及英语的事工,在人力物力甚至权力上会有争斗的情况。但举办"目的导向"后,大家明白到教会不能再分彼此,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目的上,教会变得更团结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