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区全人发展委员会2月举办重庆大厦导赏团,了解滞港难民离乡别井的故事,揭开万人在港寻求外国庇护滞留超过十年、孩子无国籍等现况;机构和教会组织发挥作用,为这些群体提供协助如开设语言班,电脑班和煮食班等。
参加者之一署名集思在教区全人发展委员会"义笔容辞"专栏撰文分享滞留在港难民现况,该次导赏团就尖沙咀重庆大厦等地进行了导赏,并到访了基督教励行会的难民中心。在中心同工介绍工作时,他们提到在港等候难民资格审批的寻求庇护者及其家庭所面对的压力。除了复杂的程序外,这些人还必须应对孩子的质疑和因扰。
香港目前有万多人在港寻求外国庇护,其中,约有900多名儿童,即使入境处在2014年已加快处理和审批流程,但在港等候的时间往往超过十年。即使获得认证,他们亦需要在香港等待被送往其他收容难民的国家,而这些国家预留给滞港难民的配额通常非常少。
由于父母没有工作权,甚至连进行义工工作都有机会被判监禁,他们的孩子在港出生后出世纸上都是"无国籍",身份"未确认"。即使经过入学审批后,孩子们仍然会感到自卑和迷茫。他们的环境和同学不同,不能自由进出香港边境,没有机会参加课外活动或兴趣学习班,这些差异和限制往往会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不安。
即使如此,社会上仍有不少志愿机构和教会组织愿意为滞港难民提供协助,例如开设语言班,电脑班和煮食班等。除了提供食物和衣物之外,人们还可以向难民提供支持,建立关系,分享经历,一起祈祷和交流,让他们感受天主的爱和尊重。即使这些都无法解决基本问题,这种支持和关心对于滞港难民的生活和心灵状态有著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