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基学院神学院与流堂Flow Church于12月10日合办"跨堂会 X 神学院论坛",主题"留下来的Ekklēsia",来自不同宗派与背景的牧者、神学院教授交流,并指出去留两批港人皆寻找家的感觉,提出超越本土主义、认定天国子民身分的想法。
散留两者寻找家的感觉
香港移民潮底下,教会怎样回应信徒离散与留下?flow church创办人、建道神学院神学系副教授陈韦安,观察熟悉的传道人离开不多,而且还有神学生入读神学院。
来自马来西亚、香港浸信教会传道黄厚基对比马来西亚,当地有宗教自由但政权也不理想,香港资讯密集去留的决定比较复杂。
论坛主持认为,立体看去或留的问题,去留的时候可能同时面对家庭种种的变迁,所以这关乎一个人生命的交错。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副院长(教务)关瑞文分析, 移民原因多样化,例如移民政策放宽、为下一代子女的教育、曾经留学外国,难以用二分法将去留的人分类。留低的人肉身在香港,意识上却重新设计自己生活,所以散居和留低两批人同一情感,都希望寻找有家的归属感。
超越本土主义 认定天国子民身分
对于移民的人处于哪种状态,散居、流放,还是重建家园,以至延伸身分的定位与教会的使命。
关瑞文表示,移居者想在外地建立新家园,而香港人面对两难,重新建立还是恢复家园。他建议,港人走出地理身分的框框,超越国界或是文化,认定是天国子民的身分。
陈韦安指出,在教会少有提及留下的人怎样重建家园,香港经过这些年来信徒离开堂会, 教会有一种时代使命让人回来有温暖,以神的家开展教会。
从终末论角度教会是神的家也是地上客旅,陈韦安强调天国公民的身分,无论在世界哪地方都可投入,因为知道上帝是我们的家,同样在香港走出本土主义、政治的意识形态。
黄厚基回应,耶稣走遍各城各乡没有当自己是异乡人,以他者为中心;今天教会焦点转移在身边邻舍的人。
启示录展示耶稣再临的时候,将来的新天新地再现新耶路撒冷,黄厚基指,今天教会有别于上一代华人教会这世界非我家的神观,以天国在地的态度,纵然香港政策在变,教会抓紧神的意象,在香港重建这城市建立新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