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知名中国作曲家黄安伦1月亲临香港,为香港圣乐促进会首个广东话圣乐合唱作品《约瑟的启示》担任指挥及出席多场座谈会,会中接受本报专访,畅谈圣诗在中国的发展,以及他参与基督教圣乐中国化的体会,黄安伦扬言:"圣乐的使命是将神的光播照于人群!"
圣诗在民间发展迅速 为《迦南诗选》编曲
黄安伦在访问过程以广东话展述对中国圣乐的发展,原来他3至10岁家在天津,然后随父亲搬家至北京,父母为广东人,自小能说一口广东话;1980到加拿大至今40多年却经常回国,据他了解圣诗在国内乡村、少数民族、汉族的民间发展迅速。
他从小敏(吕小敏)创作《迦南诗选》说起,小敏为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乡村女基督徒,未受过音乐训练,但是在二十多年间创作1,000多首诗歌,为人熟悉的有《中国早晨的五点钟》、《唱一首天上的歌》等,现在仍然创作。
"为了她,我停下自己所有创作,将农村的迦南诗歌重新编配,加上大、小乐队、钢琴伴奏,一共编了50多首曲及出版,在中国兴起了基督教的圣诗。"
黄安伦继续指,有三自教会的牧者跟他分享,完全明白他的工作,"这是我的责任,怎样也要去传播神的说话,而且传统的圣诗在可能的情况仍要坚持下去,这是我了解在国内圣诗的发展情况。"
西方音乐作曲技巧表达中国音乐精神
谈到在中国的圣乐,黄安伦认为第一步就是要中国化,《普天颂赞》主编之一黄永熙博士邀请他编写出纯粹中国的圣乐。
"初时我不知道甚么叫做中国圣乐,《普天颂赞》大部分是西洋诗歌,第一首完成作曲的诗歌是《诗篇150》并且在香港圣乐团演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行到今天,一切都是圣灵带领,大家都在学习神的话语。"
黄安伦是一位深受西方古典音乐影响的现代中国圣乐作曲家,作品如《诗篇150》和圣乐大合唱"大卫之诗"、"启示录"合唱曲等突显其独特创作风格,将中国的文化精神与西方古典音乐的传统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和情感张力的圣乐作品。
他的早期生活与音乐教育密不可分,在中央音乐学院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从小因著父母接触到《马太受难乐》和《弥赛亚》等西方经典曲目。即使在文革期间,他对音乐的热爱也没有减退,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和创作。在屈家庄的一间小学发现风琴后,每天清晨四点起床,摸黑去练琴,经一年时间完成了大学作曲理论课程。
1980年,黄安伦前往加拿大,进入多伦多大学音乐系深造;1984年进入耶鲁大学,并在取得硕士学位后移民加拿大;1981年接受洗礼,对他的音乐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黄安伦的作品并非纯西方的,他将中国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圣乐。例如在"复活节大合唱"中,运用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法,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女中音演唱的抹大拉玛利亚的忧愁、女高音饰演的天使的安慰,以及男高音扮演的复活耶稣的呼唤,都深深地打动了听众,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主的临在。
圣乐的使命:将神的光播照于人群
被问到创作的灵感来自哪?黄安伦直截了当地说:"神!"并且分享信主后的改变。"我信了主后整个人变了,主耶稣给每个人都有使命,我的工作是将神的光播照四极,神给我圣乐的恩赐我就做到最好。如果因为只是表现自己就是『垃圾』,但是有了神变得有意义了。"
18世纪德国作曲家贝多芬说:"将神的光播照于人群,没有比这再崇高的工作了。" 这话成为黄安伦的座右铭,黄安伦坦言:"这就是我的工作,希望尽我己力做到最好!"
第四代基督徒 出身于音乐世家
黄安伦是第四代基督徒,祖父黄友敢是第二代传道人,参与创立中国第一个圣乐团"中华圣乐团"。父亲黄飞立是中国交响乐指挥界的泰斗,也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创始人;母亲赵芳杏在年轻时就已经能够全本指挥《弥赛亚》;叔父黄飞然随黄永熙博士创建香港圣乐团,移居加拿大后创建北美最大的华人圣乐组织——温哥华圣乐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