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中國作曲家黃安倫1月親臨香港,為香港聖樂促進會首個廣東話聖樂合唱作品《約瑟的啟示》擔任指揮及出席多場座談會,會中接受本報專訪,暢談聖詩在中國的發展,以及他參與基督教聖樂中國化的體會,黃安倫揚言:「聖樂的使命是將神的光播照於人羣!」
聖詩在民間發展迅速 為《迦南詩選》編曲
黃安倫在訪問過程以廣東話展述對中國聖樂的發展,原來他3至10歲家在天津,然後隨父親搬家至北京,父母為廣東人,自小能説一口廣東話;1980到加拿大至今40多年卻經常回國,據他了解聖詩在國內鄉村、少數民族、漢族的民間發展迅速。
他從小敏(呂小敏)創作《迦南詩選》説起,小敏為中國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鄉村女基督徒,未受過音樂訓練,但是在二十多年間創作1,000多首詩歌,為人熟悉的有《中國早晨的五點鐘》、《唱一首天上的歌》等,現在仍然創作。
「為了她,我停下自己所有創作,將農村的迦南詩歌重新編配,加上大、小樂隊、鋼琴伴奏,一共編了50多首曲及出版,在中國興起了基督教的聖詩。」
黃安倫繼續指,有三自教會的牧者跟他分享,完全明白他的工作,「這是我的責任,怎樣也要去傳播神的説話,而且傳統的聖詩在可能的情況仍要堅持下去,這是我瞭解在國內聖詩的發展情況。」
西方音樂作曲技巧表達中國音樂精神
談到在中國的聖樂,黃安倫認為第一步就是要中國化,《普天頌贊》主編之一黃永熙博士邀請他編寫出純粹中國的聖樂。
「初時我不知道甚麼叫做中國聖樂,《普天頌讚》大部分是西洋詩歌,第一首完成作曲的詩歌是《詩篇150》並且在香港聖樂團演奏,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行到今天,一切都是聖靈帶領,大家都在學習神的話語。」
黃安倫是一位深受西方古典音樂影響的現代中國聖樂作曲家,作品如《詩篇150》和聖樂大合唱「大衞之詩」、「啟示錄」合唱曲等突顯其獨特創作風格,將中國的文化精神與西方古典音樂的傳統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深刻內涵和情感張力的聖樂作品。
他的早期生活與音樂教育密不可分,在中央音樂學院接受嚴格的音樂訓練,從小因著父母接觸到《馬太受難樂》和《彌賽亞》等西方經典曲目。即使在文革期間,他對音樂的熱愛也沒有減退,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學習和創作。在屈家莊的一間小學發現風琴後,每天清晨四點起牀,摸黑去練琴,經一年時間完成了大學作曲理論課程。
1980年,黃安倫前往加拿大,進入多倫多大學音樂系深造;1984年進入耶魯大學,並在取得碩士學位後移民加拿大;1981年接受洗禮,對他的音樂創作產生深遠影響。
黃安倫的作品並非純西方的,他將中國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聖樂。例如在「復活節大合唱」中,運用中國戲曲的表現手法,使作品更具感染力:女中音演唱的抹大拉瑪利亞的憂愁、女高音飾演的天使的安慰,以及男高音扮演的復活耶穌的呼喚,都深深地打動了聽眾,讓人們在音樂中感受到主的臨在。
聖樂的使命:將神的光播照於人羣
被問到創作的靈感來自哪?黃安倫直截了當地説:「神!」並且分享信主後的改變。「我信了主後整個人變了,主耶穌給每個人都有使命,我的工作是將神的光播照四極,神給我聖樂的恩賜我就做到最好。如果因為只是表現自己就是『垃圾』,但是有了神變得有意義了。」
18世紀德國作曲家貝多芬説:「將神的光播照於人羣,沒有比這再崇高的工作了。」 這話成為黃安倫的座右銘,黃安倫坦言:「這就是我的工作,希望盡我己力做到最好!」
第四代基督徒 出身於音樂世家
黃安倫是第四代基督徒,祖父黃友敢是第二代傳道人,參與創立中國第一個聖樂團「中華聖樂團」。父親黃飛立是中國交響樂指揮界的泰斗,也是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的創始人;母親趙芳杏在年輕時就已經能夠全本指揮《彌賽亞》;叔父黃飛然隨黃永熙博士創建香港聖樂團,移居加拿大後創建北美最大的華人聖樂組織——温哥華聖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