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老化,病患者增多,长期照顾者身心俱疲,双方情绪暴涨怎样收场?公共卫生医学专科江永明医生出席信义宗神学院举办讲座时,建议:"静一静、想一想,留给大家空间"。
长期病者:心理、精神状态不稳
公共卫生医学专科江永明医生指出,长期病患者面对的冲击关乎本身性格,如果精力充沛,发病后基本生理自料不到会感到失落,自尊受打击、愧疚连累家人负担,但又想人关心,于是产生矛盾。江医生分享个人经历,太太多年前患肺癌,大家沟通协调照顾方法与时间,因为全时间面对病人也会令对方造成压力。
江医生又分享,一位长者怎样靠著信仰跨越困难。那人患了脑退化,生理机能走下坡,明白人总有生死,对上帝有信心,反而豁出空间为别人和教会祈祷,发现祈祷出来的能力不但让他看透病情,情绪也转移到怎样照顾自己,减轻照顾者的压力。
病人与照顾者情绪高涨:"静一静互留空间"
当两者产生情绪高涨怎样处理?江医生表示,当事人未必察觉到自己情绪,大家承受压力难免有情绪波动,不需要内疚自责,思考怎样控制情绪,高涨火爆的时候"静一静、想一想,留给大家空间"。
作为照顾者相当劳累,付出了很多时间心力之后,事情未必如自己所美好,也忽略自己的需要,情绪有低落甚至冲击信仰,质疑上帝为何会这样……。
照顾者也需留意,外界很多的意见令人无所适从,这会造成一种压力,跟病者商讨选择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接受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便是了。
照顾者生理出毛病:压力警号
照顾者需要留意身心灵三方面,不时睇察自己的情况,譬如身体给自己一些信号,如果出现湿疹或皮肤敏感、气管敏感、哮喘、胃部不适、腹泻,就是身体出现毛病需立即求医。病征是表面,背后释放正在承受很大压力的讯号,同时需要告诉医生对症下药。
切记照顾者并非专家,不能单打独斗,考虑找其他人帮忙例如医护人员,心灵方面找社工、辅导或牧者。
照顾者变病人 求助社区支援
当照顾者变成病者的时候,另一位照顾者就是介入的时候,言语表达需要调教,看有甚么实际需要帮助,例如暂时照顾家中老人,让照顾者腾空几小时出去散步,整理头发都是好的。
江医生建议,同行的人让照顾者明白,所谓长期病患是没可能短期内康复,所以有心理准备事情不会很快逆转,病者和照顾者也要有实际的预期,最好的方法找一些社工、辅导员倾谈,尽量利用社区资源如参加社区中心、非牟利机构、病人组织等,互相支援。
信义宗神学院同行者心灵成长中心举办讲座"长病!难顾?如何与长期病患者及其家人同行",由公共卫生医学专科江永明医生、临床心理学及辅导副教授林雪文博士提供照顾自己、照顾他人的建议;节目于5月22日在创世电视首播,可于YouTube平台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