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被喻为社会第四权,但记者追求真相手法常受争议,教会对这群体信徒认识多深、牧养策略怎样调适?有学者在明光社举办的讲座上,讨论保密与揭示真相之间的抉择、作为记者的条件、教会牧养策略等。
追求真相手法受争议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梁丽娟在10月21日明光社举办的"专业.伦理.牧养讲座系列"第三讲,讨论记者工作的需要和盲点,她指,记者天职是揭露社会和教会黑暗面,但曾有人"潜入"教会做卧底引发争议。
无神论美国作家吉娜·韦尔奇(Gina Welch)扮信徒进入教会刺探,并且出版书籍,引发思考教会是否因此防范做记者的信徒。其实,记者作为专业人士对自己工作有期许,例如作为社会第四权追求真相,其重要在于事情过去成为历史后,世人怎样看当年事件,所以记者要记录下来呈现不同的观点,留待后人论证或平衡对照。
记者为求客观公正,需放低个人成见,将当事人的观点显示在公众面前,由社会判断正与对;还有争取社会资源公平分配、权力是否被滥用、对事实坚持等,不过记者为自保一般习惯核实资料。
游走于保密与揭示真相的抉择
面对教会丑闻,信徒记者如何抉择,保存教会名声还是站在道德高地揭露事件?梁丽娟举例,德国科隆大主教区召开记者会,讨论未公布的虐待儿童调查报告,但要求记者签署保密承诺书,记者愤而离开,因记者先天职责不会同流合污,而记者的压力来自几方面:机构上司的管理、朋辈的压力、社会政治环境、所属机构路线要求、个人自我要求等。
至于哪类人适合做记者或媒体相关工作?梁丽娟列出几点作参考:1. 对世界充满好奇心;2. 精力充沛;3. 理想主义者;4. 希望改变世界;5. 独立思考;6. 常抱著怀疑的态度;7. 喜欢挑战权威;8. 不介意时间颠倒。
教会牧养策略:弹性时间、社关神学课程
记者因著本身的特质,在教会生活遇上挑战,例如:记者活在较大的世界关心社会时事,不只满足在教会的小圈子;作息时间不稳定难以恒常出席聚会;在教会对人的信任程度需要时间培养;不容易投入教会成为边缘人;关心敏感议题令教牧尴尬等。
梁丽娟认为,教牧若多了解记者有助牧养上作出调适:教会视记者为桥梁认识外面世界;记者属于行动型的信徒需要以较弹性的方式去满足他们的需要,例如特别开设线上小组维系他们;从正面看记者,他们关心社会问题带动教会关心社会;教会开拓社关神学课程凝聚他们,成为教会的健康力量互相支援。
是次讲座为明光社举办"专业.伦理.牧养讲座系列"的第三讲,题目为"记者:记录与参与",于10月21日线上举行,分享嘉宾:梁丽娟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持:蔡志森(明光社总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