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基督教面临的最大敌人是谁?很多教界领袖与圣经学者认为是"世俗主义"。那么,世俗主义为何对教会造成强大的杀伤力?它的始作俑者又是谁?
自口诛笔伐自由派神学、普世主义两大教会杀手后,归正教会亚太裔教会联盟主席张景祥牧师近日又在他教会官网发文声讨另一教会破坏者"世俗主义"。
张牧师在介绍世俗主义的缘起时,也对当时中世纪教会宣扬的圣与俗二分法、宗教权威、腐败行为深刻反省。可以说,中世纪黑暗的属灵环境是滋生世俗主义的温床。
世俗主义源于第15、16世纪的欧洲,最初是反动"宗教"的一种运动。当时为何有人对教会表示不满呢?在张牧师看来,这种不满在一定程度上是"情有可原"的。
因为在15、16世纪之前,欧洲人对天主教会的专横、霸气,利用"宗教权威"挟制人,动不动就给人扣"异端"的帽子;凡不顺服"教廷"、"教会的权威"者就会被革除教籍等,非常反感、积怨已久。这也使中世纪又被称为黑暗时期。
当这些宗教权威人士用教会权压制人,而自己圣职人员却生活在奢华淫荡之中,因而产生另外一种反动的力量,就是"世俗化"的思想(世俗主义前身)就出现了,其口号是挣脱所谓"宗教的束缚"。
另外一种正面积极的动力也产生了,那就是"文艺复兴"(Renaissance)。这种文艺复兴表现在艺术、建筑,后来甚至影响了宗教改革,很主要的观念就是"以人本为中心",在强调上帝把这世界交给了人,要让人发挥一切才华。
总而言之,中世纪时,一方面教会权威人士太过份强调:神权、教会权(主张这是属于神圣的、不可侵犯的部份),同时用圣与俗两分法划分人或事或物,轻看属世的、世俗的一切。但另一方面,整体而言,教会内又不够实际表现出真正的圣洁来。
"因此,以人本为中心、以看得见的世界为本、强调活在这世界的真实性与理性的『世俗主义』就产生了,而且世俗主义所发出来的反动力是很强的。"他说。
中世纪处于属灵黑暗时期的天主教会催生了世俗主义。此后,世俗主义又继续影响更正教,并推动了帝国主义发展,也使基督教的传播蒙上了的帝国主义的阴影。
张牧师说,正当十六世纪的天主教开始了"宗教改革",花了差不多一百多年整顿教会内部、并调整了、革新了正统的信仰、神学,并教会组织之后,教会在十八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中,这两百多年就开始了"宣教之旅"。
从欧洲开始,后来北美洲自十九世纪也开始接著向普世宣教。整个欧美的教会就像刚睡醒的巨人,带著基督的大使命往全世界宣教去。当这段时间英国崛起成为"英日不落国",帝国主义也兴起了,欧洲白人往亚洲、非洲去抢夺殖民地。
在这个时期,一方面更正教和天主教会都积极展开海外宣教,福音传播结出很多果实。但另一方面,非常可惜的是,世俗主义发动了以人本为中心的思想,进而推动了"帝国主义"往外国拓展疆土,抢夺其他国家的资源,并贩卖黑奴。
在张牧师看来,帝国主义与宣教运动差不多同时进行的情况实在非常糟糕。以至于虽然福音传遍亚非,但这些非白种人的世界却无法分辨,总以为"白人都差不多"。
由于无法划分"帝国主义"与"教会之宣教"这两种在根本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势力。所以,亚洲和非洲的本地人对福音和教会却有极混乱的看法,评价是毁誉参半。
正如蒋梦麟在他的书《西潮》中把这种情况描述成:"耶稣是骑著洋大礮到中国来的。"张牧师认为,这是值得今日教会深思的。
张景祥牧师揭秘"世俗主义"的缘起
田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