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家新在北加州感恩節期間舉行的四天三夜家庭營中,大會就不同夫妻的主題,以及孩子的未來以及怎樣祝福他們等作專題分享。《越簡單、越幸福》作者、兩性及親子教育專家曾陽晴教授以一個「父親」、「丈夫」和「神的兒女」的身份主講「祝福」這個主題。
曾教授坦言,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有父母很美的期待和很棒的想像,但成長的互動中會不斷降低父母的標準,甚至「偉大的夢會破滅,終究發現他只是一平庸的人」,但是他認為作人父母的心都是一樣,認為孩子健康和快樂是最重要的。
提防「集體的民族潛意識」的侵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都期盼他們是好孩子、好學生,要符合他們的要求。曾教授用了他很喜愛的小説《李娃傳》的主角的經歷,點出了華人父母的「集體的民族潛意識」:有成就的才是我的兒子。
在以「成就」論成敗的潛意識下,父母往往把孩子帶上一個被認為是「最被社會看好的,有成就的那條路上」,他坦言這是因為父母為了想得到社會的認可,他們認可這個世界的價值觀而不是認可自己的孩子。
為此,他提出傳道書三章22節「我見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分」經文。他説:「工作真正重要的是能夠帶來喜樂、創意和熱情,這個才算是幸福。」
他又説,「工作佔據人生大部分的時間。如果工作是你的熱情,自然你的幸福程度就會高。」所以他勸喻父母應該讓兒女有機會可以追尋他們的未來,而不要成為他們的阻擋。
良好的夫妻關係是孩子成長的關鍵
孩子是需要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長大,曾教授説他們家庭的異象是先要「建造夫妻」,並強調家庭的中心是夫妻,不是孩子。聖經説「那人與妻子聯合,兩人連成一體」,夫妻是一體地建造家庭,而夫妻的關係是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沒有其他的關係或其他的事業比夫妻彼此的關係更重要。」
他指出夫妻關係比父母親關係更應堅如磐石,這能夠給予孩子安全感。父母親感情很好,孩子就很容易快樂,有安全感。因此他説孩子的長成要以這個為中心開展、互動。
教養孩子的要訣:接納、引導、禱告和祝福
他強調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孩子獨立。但首要是接納他們,而不應以分數來衡量孩子。每個孩子是絕對的獨特,但也是平凡的一面,然而看到平凡的地方,其實沒有很大的關係。
他提到猶太人總是帶著兩張紙,一張是「我不過是塵埃」而另一張是「世界為我而造」。他説:「世界都是神的恩典,祂讓我享受生命,神看我們為尊榮,因為我們是神的兒女。再者,神造人的第一個旨意是要祝福他們。」
「人活著是蒙受神的祝福,神的旨意是要我們成為一個有生產力的人、成為有影響力的人,成為對別人有祝福的人。」所以,他強調,「不要帶著大人的標準來要求我們的孩子達到我們很高的標準,而是要跟孩子一樣高,用孩子的能力心智來看,看到他們的需要,讓他們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
他又説要躲開「孩子的成就是父母的光榮」的誤區。「千萬不要讓孩子來完成我們沒有完成的夢想,達到我們沒有達到的成就,常把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因為他們是耶和華的產業不是我們的,而父母的責任就是引導他們,去觀察、禱告還有祝福。」
最後他提醒父母不要過份替孩子安排他們人生要走的路,因為孩子的發展空間可能比父母想像的還多。神在他們身上都有祂奇妙的計劃,所以重要的是為他們祝福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