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傳路》第65期數篇專文追溯了佛教的淵源,並探討基督徒的福音使命,認為基督徒向佛教徒及佛教國家傳福音責無旁貸。 佛教來自印度。據説印度原住民被黑海地區的雅利安人征服,建立了非常不平等的四等階級社會制度。統治者地位最高,稱婆羅門,原住民則成了奴隸,稱為首陀羅。佛教在這社會環境下為反對婆羅門教而產生,一些提倡自由思想的思想家如釋迦牟尼帶來了具宿命觀的佛教思想,主張個人思索及修行。 佛教思想在2千年前進入中國,紥根並結合儒、道二家成為具中國特色的民間信仰,信仰形式如偶像敬拜、祈福和消災等。一些佛教思想如「輪迴」、「業」﹙孽,即罪﹚亦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意識,文中更將之形容為鎖在民間信仰的華人的頸上的「鐵鍊鎖」。 至於西藏佛教則在公元7世紀開始由西藏王赤松德贊為增加政治勢力大興佛教開始興盛,並一直與政治掛鈎,對當地政、軍、財政都一手包辦,腐敗之風甚盛,然而人們信奉不疑,甚至以出家作喇嘛為榮。2000年數據顯示,藏區、青海、四川、雲南、甘地等地區信仰藏傳佛教的共1,600萬之多。 由於政治的變動,華人從國內遷到港、台及東南亞许多國家,近現代又傳到英國、法國、蘇聯、德國、匈牙利、瑞典、美國和加拿大並等國,並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近年來,台灣、泰國、緬甸等地,佛教有復興之勢。翁競華牧師在同期華傳路文中亦強調,由於大部份佛教信徒為亞洲人,華人更容易接觸他們,因此向全球3億多佛教徒傳福音是華人信徒不能推諉的使命。 作者認為基督徒對佛教世界傳福音責無旁貸,建議信徒因應其信仰觀從幾方面與佛教徒分享信仰。一是分享基督徒的一神觀,引導佛教徒明白一主、一信、一洗、一神、一靈的信仰觀,認識基督的救恩。二是分享基督徒的救贖觀:人不能靠自己得勝罪,唯通過耶穌基督的十架方可。第三是分享基督教的永生觀,讓佛教徒明白人死後非走向輪迴,乃走向永生和永死。 至於如何領佛教信徒歸主,文章特別提出可引導他們思想佛教未提及的萬物的來源,並與他們研讀聖經《傳道書》,讓他們明白基督教的人生虛空並不帶來佛教消極、厭世的思想,反導向人生真正的幸福和滿足。 另一文章更提及很多佛教徒對基督教思想抱求同存異的開放態度,表示在向佛教徒傳福音時,溝通十分重要:「以真理代替教條,以溝通去除對立,以愛心贏取人心,總要為主得些人,因為人人都需要耶穌。」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
-
今夏如何服事返家的大學生?——給教會的五項建議
大學生返家的這個夏天,是教會可以主動伸出手、重新接納他們的重要窗口。教會可用真誠的關系、具體的行動,讓他們知道:你仍屬於這裡,這裡仍是你的屬靈之家。
-
復活節為信眾祝福後 88歲教宗方濟各離世返天家
羅馬天主教會第266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4月21日復活節星期一清晨7:35安息主懷,享壽88歲。梵蒂岡樞機主教凱文·法雷爾(Kevin Farrell)於兩小時後發佈有關死訊並指教宗因腦中風陷入昏迷,引發心臟驟停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