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豪的「成功新定義」:愛就是成功!

林書豪在慈善晚會上分享他的生命和信仰

NBA知名華裔球星林書豪近日在北京大型體育場館一次公開慈善籌款晚會上,向現場數千嘉賓談成功的看法,並且向他們傳遞上帝的愛。

他一開始講了自己的童年趣事:「今晚我要與大家分享成功,從小就想成功。這我從小就很愛吃,小時我就胖嘟嘟,我會逼我媽給雙倍的奶,吃到反吐為止。我會叮著美食,直到他們給我一點吃的。我長大一點我更愛吃,不給吃的話就撞牆,有一天媽媽就,你那麼愛撞牆,我來幫你!(一手把他推到牆那裡)從此我就不再撞牆了。」

後來他成了別人眼中最成功的人:「我從小是很頑固的孩子,夢想著成功。現在很多人看著我會覺得我是成功的例子:在高中我贏了加州的籃球比賽,大學時進了哈佛,後來入了NBA,連我的朋友都覺得連我的髮型都是成功的。後來到了『林來瘋』時代,我成了整個地球最著名的人。我想:我成功了。」

「只是回想『林來瘋』時是我內心空虛的時候。2012年3月1日年我們將與芝加哥隊比賽,這是我人生中高潮的第三週,我的日記也寫著:我太關注自己知名度的,我回想當時我已經這麼成功了、達成了目的了,現在又換了新的目標,『林來瘋』後我成了最有價值的籃球員。」

但現實殘酷,只過了三年,他已不再是教練的第一選擇:「我的人氣、我的贊助都下降了。我想起上季度我跟湖人隊是很糟糕的,開始我很傷心、悲痛欲絕,然後我憤怒,感到挫敗,我就問自己:我已經打NBA了、已有大把的收入了,為什麼我還很不開心呢﹖這讓我去思想什麼是成功。我的焦點從成就轉到愛。」

「統計研究告訴我們,人出生就需要愛。記得在史丹福大學有個教授專門研究心理受到創傷的孩子,這孩子整個生活只能跟護士有健康緊密的關係,當護士在場時,他吸收鈣質很好,但護士離開了,他的身體就無法負荷。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沒有朋友關係等同吸煙一樣對身體有害。種種數據説明人存在是需要愛。在哈佛時我跟一個女孩交往。我們吵了架我就打電話給媽媽,媽媽未把事情聽完她就偏袒他的女朋友,她説女孩子像花朵一樣,她們很柔順,需要你的呵護和關心。」

他開始見證上的愛:「其實我們都像花朵,因為我們都需要愛。在過去一個賽季我得到了上天給我的愛,神一直給我祂的愛。如果你看我的生命,每當我進到一個底谷,上天就會給我祂的愛。我記得高中時我弄傷了腳踝,那次讓我下一年更努力去贏得加州的錦標賽。過了那個以後我為了得不到獎學金而傷心,但那環境讓我去了哈佛大學。去NBA時我被其他隊伍拒絕兩次,當時我真的想放棄,但想想如果我沒被其他隊伍拒絕,我就不會去到紐約,得到『林來瘋』知名度。所以上天一直用祂完美的計劃引導我的腳步。」

「上個季度也是,打完很多賽球後我都很難過。很多時候我在回家的車上、飛機上禱告,每一次神都給我祂而來的平安。我最知名的時候沒有平安,在最低谷時卻有平安,所以我意識到我不知道我未來會去哪裡,但我信靠我所跟隨的那位。因為上帝的愛大於世上能給的,所以我對上帝愛的回應,就是去愛我周圍的人。所以我跟我身邊的隊友一起查經、分享我們的問題,一起禱告,我請我的團隊和教練一起吃飯,給他們買昂貴的禮物,但上季我最有義意的事就是跟無家可歸的人一起渡過。一次我打球賽後我很悲傷,我跟無家口歸的人一起在公園聊天,對方説:哦,今天是美好的一天呀!我在想這人連家都沒有,在我們的交流中,我以愛跟他談話,他用愛來回應,就產生了生命的滿足感。」

1
1

「如果今天我可以激勵大家,就是愛上帝、愛你周圍的人,因為上帝愛你!所以如果你是學生,可以跟常被欺負的人一起玩;如果你是工作的人,可以跟一些較孤僻的同事一起,或去原諒一個傷害你最深的朋友或親人,或跟孤兒和寡婦在一起,或跟智障的、和社會邊緣化的人在一起。關鍵是不只關心你自己,也要關心周圍的人,不管生活把你帶到哪裡,成功不是你做了什麼,成功的定義是愛:知道上帝對你的愛,並用上帝給你的愛傳遞出去。」

是次聚會是由美國慈親基金會、香港UBG基金會和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主辦的《天下華人同心築—因為是愛In Love》大型公益晚會,本月初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舉行,20多位海內外藝人赴會獻聲,為孩殘兒童傾一份力。

  •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特朗普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 他説了什麼?

    美國總統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復活節祈禱晚宴。他在致辭中強調耶穌基督的受死與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並呼籲國家恢復信仰的精神。他也表達了對宗教自由、家庭價值和教育改革的堅定支持,強調政府應保護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現場有多位宗教領袖出席,包括葛福臨和保拉·懷特。

  • 首獲政府批准 華人神學院意大利取景拍攝《基督教在羅馬》

    華人基督徒在意大利開設的首間神學院、意大利華人神學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稱意神)推出大型聖經歷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羅馬》,深入羅馬十九處最具歷史價值景點,揭開基督教源流。

  • 緬因州學校刻意隱瞞家長助13歲女孩「性別轉換」

    近日緬因州一位母親起訴了女兒就讀的學校,原因是學校刻意隱瞞她女兒性別焦慮的情況,並採取行動推動她進行性別認同的「社會過渡」。

  • 2025聖經公會報告:美國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閲讀《聖經》

    根據美國聖經公會(American Bible Society)發布的2025年《聖經現況》(State of the Bible)報告,美國閲讀聖經的人數在經歷多年下滑後,今年再次出現顯著增長,與2024年相比,多了將近1,000萬人投入讀經。此外男性各每一個世代的聖經使用度都有明顯提升。

  • LGBTQ合法將轉化社會意識形態 英國律師促教會警醒

    基督徒關懷差會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創辦人、英國律師安德利亞·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韓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對英國社會所帶來意識形態的改變,並所造成的災難性影響,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輕心。其言論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