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多样性且历史悠久,现存五大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有学者研究指,中国宗教兴起与全球化宗教衰落成反比现象。
印第安纳州西拉斐特普渡大学社会学教授、宗教与中国社会中心(Center on Religion and Chinese Society)创办人杨凤刚(Fenggang Yang)在《亚洲对话》(The Asia Dialogue)发表文章,分析21世纪中国的宗教概况。
杨凤刚表示,中国的宗教多样性、复杂、非常广泛,不仅在中国存在大约两千年的传统佛教和道教的东方宗教,还有在中国已有数百年历史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众多的民间宗教和新兴宗教,以及被中国人视为宗教的各种信仰体系,例如儒家和无神论。
宗教活动在灰色区内运作
在中国政府宗教政策下,宗教活动被赋予色彩,团体、个人和活动被视为合法(红色),非法(黑色)或法律上模棱两可(灰色)。据中国人口普查,除中国当局批准的宗教场所(包括72,887座教堂,寺庙和清真寺),许多教堂、清真寺和寺庙均未获批准,但仍在灰色的宗教区内运作。在黑色的宗教市场上,大约有20种宗教组织在运作,已被中国当局正式禁止,但该些宗教组织仍然存在于中国,有些甚至已经全球化,在世界各地设有分支。
尽管调查显示,有85%的中国人口承认信奉某些宗教或精神信仰,但大多数中国公民都不属于任何宗教或声称具有宗教身份,以及从事某种宗教或精神实践。无神论者仍占主导地位。
基督教在中、东、北部占主导
杨凤刚与团队研究国内主要五类宗教的地区差异,令许多人惊讶的是基督教已成为许多州、省、县的主要宗教;伊斯兰教在其他地方仍是主要宗教;佛教寺庙在几个县,州和省最多,而在其他地区天主教或道教占主导地位。
在基督教方面,广西和海南省的教堂数量最多,在中部、东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占主导地位,包括江苏、安徽、河南、山东、陕西、内蒙古(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天主教在河北拥有较多教堂;伊斯兰教是西北地区(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的主要宗教;道教寺庙在山西占主导地位。
经济长促精神觉醒
杨凤刚表示,在过去的四十年,中国一直处于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快速轨道上,经济持续增长,就GDP总量而言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约有8.5亿人摆脱了极端贫困境况,助长了精神觉醒和宗教复兴,近几十年来,中国许多宗教得以发展,这与现代化进程中宗教衰落的全球趋势相反。但中国宗教政策严格令宗教团体和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
他总结指,21世纪的中国,在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为了解宗教变化的性质和规模,需要进行更多的学术研究。
鉴于中国复杂的宗教景观,杨凤刚创立的宗教与中国社会中心最近开发了《中国在线灵性地图集》(Online Spiritual Atlas of China)。用户可以通过单击特定的省(或县)查看该位置上的寺庙、教堂和清真寺的数量,或者查找宗教所在的位置,从而探索各个行政级别(州、省、县)特定于五种宗教场所的主要宗教信仰。此外,还有学术论文、宗教与社会研究文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