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令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整個世界在日益更新的科技中正在講求快捷、方便、有效率、有果效,打破時間、地域、空間、民族的界限,用最少的資源獲取最大的效益。中國的教會的培訓事工亦深受「全球化」與這些觀唸的影響,培訓的渠道、模式、內容都在變化。
神州情最新一期刊物《展望中華》關注「全球化」的注入給中國教會培訓事工帶來的影響,同時亦指出,內地教會一邊正追求與世界接軌,投入一體化的大同世界;另一邊卻探求如何在全球化下有「本土化」的空間和特色。如何協助中國教會,建立一個屬?中國自己的神學教育和培訓工作,是值得深思的一個範疇。
文章列舉了「全球化」的注入對培訓事工渠道、模式和內容的影響。
培訓渠道:信徒不單可通過有形的培訓中心、聖經學校、神學院去裝備自己,也可以在網絡世界接受培訓,報讀神學課程,藉著培訓網站得到牧養和教導。牧者和傳道人更可以申請出國進修神學,內地的神學院亦能邀請一些海外牧者到神學院授課等。
培訓模式:由單向、灌輸的講道式教導法,漸漸轉變成探索和互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並引進一些科技和視聽器材輔助。比如,用電腦給學員投影講義,播放短片等幫助教學。
培訓內容:因全球化所帶來的社會變遷、文化衝擊、思維更新,引伸出许多社會需要、新興教派的誕生、教學模式的變革、領袖培育的注重等,培訓內容由基要的真理進深到神學的研究,開設回應社會現況和實際教學需要的科目,如基督教倫理、輔導學、教學方法和技巧等,並引入領袖培訓科目,如領導方法、管理技巧、領袖品格與成長等。隨著全球的基督徒正關注回應大使命的課題,宣教也開始在內地的教會實踐,宣教科目更是內地培訓所需求的。
在追求與世界接軌的同時,中國內地教會亦在探求著如何在全球化下有「本土化」的空間和特色。如,中國教會要有自己的神學教育理論體系、制度和架構體系、學科內容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不可因與國際接軌而硬將西方的神學教育套用,並要創建符合中國教會中、長期建設所需要的有關專業學科,以及建立神學科目中各個專業學科的高水準人才隊伍;同時,制定有計劃、有步驟的人才培養計劃,加強培訓的系統性和專業性;並且努力創新,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發展、行之有效的神學教育體系。
的確,要在全球化這個大氣候中,開闢出「本土化」的空間和領域實在不容易。文章總結説,如何求同存異,把握外來的機遇去建構一個屬於中國自己的神學教育和培訓工作,這實在需要時間的證實和考驗。
作者指出,正如當下中國社會深受全球化影響的同時,中國文化與產品的輸出也在逐漸改變著世界各國,相對地,中國教會的神學教育和培訓工作是否只受外來影響,還是中國教會的意識形態正在薰陶他們所參與的策略和方法?如何協助中國教會,建立一個屬?中國自己的神學教育和培訓工作,是需要深思的一個話題。
-
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與新教信徒
根據德國「世界觀信息服務」(Fowid)研究小組2024年最新公佈的調查結果,德國無宗教信仰者人數首次超過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無信仰人羣成為該國最大的「宗教」羣體。
-
中國宗教局五月起強化規管外國人宗教活動
中國國家宗教事務局4月1日發佈《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實施細則》,新規例於5月1日起施行。這是2010年後,宗教局再次修訂《實施細則》,進一步規管境內外國人的宗教信仰活動。
-
中梵主教任命協議、祝福同性伴侶:教宗離世留下的爭議
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剛過去的復活節星期一清晨離世,他在任時與中國政府簽署《中梵雙方關於主教任命的臨時性協議》(簡稱《中梵協議》)引來主教任命問題,而批准神父為同性伴侶祝福亦備受福音派人士抨擊。
-
今夏如何服事返家的大學生?——給教會的五項建議
大學生返家的這個夏天,是教會可以主動伸出手、重新接納他們的重要窗口。教會可用真誠的關系、具體的行動,讓他們知道:你仍屬於這裡,這裡仍是你的屬靈之家。
-
復活節為信眾祝福後 88歲教宗方濟各離世返天家
羅馬天主教會第266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於4月21日復活節星期一清晨7:35安息主懷,享壽88歲。梵蒂岡樞機主教凱文·法雷爾(Kevin Farrell)於兩小時後發佈有關死訊並指教宗因腦中風陷入昏迷,引發心臟驟停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