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中國教會培訓事工的演變與「本土化」探求

「全球化」令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整個世界在日益更新的科技中正在講求快捷、方便、有效率、有果效,打破時間、地域、空間、民族的界限,用最少的資源獲取最大的效益。中國的教會的培訓事工亦深受「全球化」與這些觀唸的影響,培訓的渠道、模式、內容都在變化。

神州情最新一期刊物《展望中華》關注「全球化」的注入給中國教會培訓事工帶來的影響,同時亦指出,內地教會一邊正追求與世界接軌,投入一體化的大同世界;另一邊卻探求如何在全球化下有「本土化」的空間和特色。如何協助中國教會,建立一個屬?中國自己的神學教育和培訓工作,是值得深思的一個範疇。

文章列舉了「全球化」的注入對培訓事工渠道、模式和內容的影響。

培訓渠道:信徒不單可通過有形的培訓中心、聖經學校、神學院去裝備自己,也可以在網絡世界接受培訓,報讀神學課程,藉著培訓網站得到牧養和教導。牧者和傳道人更可以申請出國進修神學,內地的神學院亦能邀請一些海外牧者到神學院授課等。

培訓模式:由單向、灌輸的講道式教導法,漸漸轉變成探索和互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並引進一些科技和視聽器材輔助。比如,用電腦給學員投影講義,播放短片等幫助教學。

培訓內容:因全球化所帶來的社會變遷、文化衝擊、思維更新,引伸出许多社會需要、新興教派的誕生、教學模式的變革、領袖培育的注重等,培訓內容由基要的真理進深到神學的研究,開設回應社會現況和實際教學需要的科目,如基督教倫理、輔導學、教學方法和技巧等,並引入領袖培訓科目,如領導方法、管理技巧、領袖品格與成長等。隨著全球的基督徒正關注回應大使命的課題,宣教也開始在內地的教會實踐,宣教科目更是內地培訓所需求的。

在追求與世界接軌的同時,中國內地教會亦在探求著如何在全球化下有「本土化」的空間和特色。如,中國教會要有自己的神學教育理論體系、制度和架構體系、學科內容體系,以及人才培養體系;不可因與國際接軌而硬將西方的神學教育套用,並要創建符合中國教會中、長期建設所需要的有關專業學科,以及建立神學科目中各個專業學科的高水準人才隊伍;同時,制定有計劃、有步驟的人才培養計劃,加強培訓的系統性和專業性;並且努力創新,建立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發展、行之有效的神學教育體系。

的確,要在全球化這個大氣候中,開闢出「本土化」的空間和領域實在不容易。文章總結説,如何求同存異,把握外來的機遇去建構一個屬於中國自己的神學教育和培訓工作,這實在需要時間的證實和考驗。

作者指出,正如當下中國社會深受全球化影響的同時,中國文化與產品的輸出也在逐漸改變著世界各國,相對地,中國教會的神學教育和培訓工作是否只受外來影響,還是中國教會的意識形態正在薰陶他們所參與的策略和方法?如何協助中國教會,建立一個屬?中國自己的神學教育和培訓工作,是需要深思的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