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令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整个世界在日益更新的科技中正在讲求快捷、方便、有效率、有果效,打破时间、地域、空间、民族的界限,用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效益。中国的教会的培训事工亦深受"全球化"与这些观念的影响,培训的渠道、模式、内容都在变化。
神州情最新一期刊物《展望中华》关注"全球化"的注入给中国教会培训事工带来的影响,同时亦指出,内地教会一边正追求与世界接轨,投入一体化的大同世界;另一边却探求如何在全球化下有"本土化"的空间和特色。如何协助中国教会,建立一个属?中国自己的神学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值得深思的一个范畴。
文章列举了"全球化"的注入对培训事工渠道、模式和内容的影响。
培训渠道:信徒不单可通过有形的培训中心、圣经学校、神学院去装备自己,也可以在网络世界接受培训,报读神学课程,藉著培训网站得到牧养和教导。牧者和传道人更可以申请出国进修神学,内地的神学院亦能邀请一些海外牧者到神学院授课等。
培训模式:由单向、灌输的讲道式教导法,渐渐转变成探索和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并引进一些科技和视听器材辅助。比如,用电脑给学员投影讲义,播放短片等帮助教学。
培训内容:因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文化冲击、思维更新,引伸出许多社会需要、新兴教派的诞生、教学模式的变革、领袖培育的注重等,培训内容由基要的真理进深到神学的研究,开设回应社会现况和实际教学需要的科目,如基督教伦理、辅导学、教学方法和技巧等,并引入领袖培训科目,如领导方法、管理技巧、领袖品格与成长等。随著全球的基督徒正关注回应大使命的课题,宣教也开始在内地的教会实践,宣教科目更是内地培训所需求的。
在追求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中国内地教会亦在探求著如何在全球化下有"本土化"的空间和特色。如,中国教会要有自己的神学教育理论体系、制度和架构体系、学科内容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不可因与国际接轨而硬将西方的神学教育套用,并要创建符合中国教会中、长期建设所需要的有关专业学科,以及建立神学科目中各个专业学科的高水准人才队伍;同时,制定有计划、有步骤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培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并且努力创新,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发展、行之有效的神学教育体系。
的确,要在全球化这个大气候中,开辟出"本土化"的空间和领域实在不容易。文章总结说,如何求同存异,把握外来的机遇去建构一个属于中国自己的神学教育和培训工作,这实在需要时间的证实和考验。
作者指出,正如当下中国社会深受全球化影响的同时,中国文化与产品的输出也在逐渐改变著世界各国,相对地,中国教会的神学教育和培训工作是否只受外来影响,还是中国教会的意识形态正在薰陶他们所参与的策略和方法?如何协助中国教会,建立一个属?中国自己的神学教育和培训工作,是需要深思的一个话题。
-
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与新教信徒
根据德国"世界观信息服务"(Fowid)研究小组2024年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德国无宗教信仰者人数首次超过天主教徒和新教徒,使得无信仰人群成为该国最大的"宗教"群体。
-
中国宗教局五月起强化规管外国人宗教活动
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4月1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新规例于5月1日起施行。这是2010年后,宗教局再次修订《实施细则》,进一步规管境内外国人的宗教信仰活动。
-
中梵主教任命协议、祝福同性伴侣:教宗离世留下的争议
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在刚过去的复活节星期一清晨离世,他在任时与中国政府签署《中梵双方关于主教任命的临时性协议》(简称《中梵协议》)引来主教任命问题,而批准神父为同性伴侣祝福亦备受福音派人士抨击。
-
今夏如何服事返家的大学生?——给教会的五项建议
大学生返家的这个夏天,是教会可以主动伸出手、重新接纳他们的重要窗口。教会可用真诚的关系、具体的行动,让他们知道:你仍属于这里,这里仍是你的属灵之家。
-
复活节为信众祝福后 88岁教宗方济各离世返天家
罗马天主教会第266任教宗方济各(Pope Francis)于4月21日复活节星期一清晨7:35安息主怀,享寿88岁。梵蒂冈枢机主教凯文·法雷尔(Kevin Farrell)于两小时后发布有关死讯并指教宗因脑中风陷入昏迷,引发心脏骤停而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