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媒體稱「對家庭教會的報道可能預示政策改變」

liupeng.
劉澎教授。(圖:環球時報)
中國家庭教會近期開始受到媒體的格外關注。繼代表中國官方的《中國日報》英文版(China Daily)連續發表了幾篇直接報道家庭教會的文章之後,人民日報社主辦的《環球時報》英文版(Globaltimes)網站於5月6日刊發了一篇題爲《對家庭教會的報道可能預示政策改變》的文章。

該篇文章是《環球時報》記者對普世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員、對家庭教會登記等問題有深入研究的劉澎教授的專訪,其中明確問到劉澎教授一問題「中國官方媒體近來對家庭教會的報道越來越多,是否預示著政策會有所調整?」並且還問到「如何看待中國對家庭教會的現行政策」以及「應當如何改革現有政策」等問題。

除此之外,亦耐人尋味的是《環球時報》亦在本篇文章前面加上「編者按」,在一開始就指出文章的主旨所在:「據估計,中國家庭教會成員約有五千萬。爲什麽他們選擇了家庭教會而非官方認可的『三自』教會?政府應當如何更好地管理他們?中國宗教發展的未來走向究竟會如何?」

整篇專訪中,劉澎教授回答了《環球時報》所提出的有關家庭教會的七個問題。其中,第一個是「您如何表述家庭教會及其成員?」劉澎教授表示:「在基督教中,特別是在新教中,家庭教會這種聚會形式有著非常悠久而深厚的傳統。在中國,家庭教會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他們是沒有登記、未被官方認可的宗教團體。他們沒有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在成員的家中或私人場所聚會。」他還指出,家庭教會的出現還與官方認可的教會數量太少,尤其是農村地區,很難滿足信徒的需求等有關,「就像中國經濟領域的改革一樣,當國有企業無法滿足羣衆需要時,民營企業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對於「您怎樣看待中國對家庭教會的現行政策?」劉澎教授指出「中國對宗教事務的現行政策仍然是計劃經濟時期舊觀唸的産物。現行政策主要是爲了方便政府對宗教事務的管理,沒有考慮到信徒的各種不同需要。因此政府的願望和基督徒的需求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就是爲什麽家庭教會能夠蓬勃發展的原因。」

他還表示,雖然政策要求「登記」,但是由於管理模式過時,「登記」對於家庭教會來説這幾乎無法實現。另外,家庭教會和政府之間不存在實質性的嚴重衝突,只要家庭教會「不是太出格,政府默许家庭教會的存在」。

「那麽應當如何改革現有政策呢?」劉澎教授認爲「基本的解决方法就是法治」,現在中國在宗教方面還沒有制定一部基本法,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給宗教組織界定一個明確的法律地位,這樣當摩擦或衝突發生之時才有法可依。」他指出,政府不應當充當宗教裁判官的角色,另外在法律頒佈之後開放宗教市場從而使所有宗教團體自由競爭,「只有當法律受到違犯時,政策才需要以介入。」

他還表示:「政府應該停止對某些宗教組織在政治上和財政上支持。如果一個宗教或教派無法靠自己的力量生存,就應當『自然消亡』。 」另外,政府應當允许宗教組織可以公開表明其宗教身份從事慈善和非營利性的社會服務。他還建議「中國政府選擇一些地區或城市作爲宗教事務管理體制改革的試點。這樣就可以從這些『特區』總結經驗,然後向全國推廣。」

「您如何看待家庭教會對社會穩定的影響?」劉澎教授認爲「如果政府打擊未登記的宗教組織,這些宗教組織就會進行抗爭,因爲信徒通常對教義有著堅定的信仰。但如果政府採取更加務實的政策,讓宗教組織平等進入社會,就可以使其在社會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事實上,宗教信仰者真正關心的是他們是否可以自由地進行宗教活動。」

對於「中國官方媒體近來對家庭教會的報道越來越多,是否預示著政策會有所調整?」劉澎教授用「的確意味深長 」來形容這種現象。他還分析説,「任何改革都需要先造輿論。政府或许已經意識到,面對新的問題,當前的宗教事務管理體制無法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國的家庭教會與海外組織是否有聯繫?」劉澎教授認爲,全世界的基督教團體間都存在某種關係,但這並非是從屬性或者組織上的關係,就中國的家庭教會來説,與海外的聯繫主要是宗教上和精神上的。而掌控和决定中國家庭教會發展的是中國人,而「不是外國人、外國政府」。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庭教會不需要來自國外財政的支持,他們也願意尊重國家法律法規,「然而,如果他們不能正常履行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的境遇將會受到國際上其他基督教徒的高度關注。」

對於「中國家庭教會未來將會如何發展?」劉澎教授認爲,宗教的發展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因爲中國現在的信仰危機使得人們渴望某種信仰或宗教來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如果中國政府維持當前的政策,家庭教會將會繼續發展。如果政府採取嚴格的管理和限制措施,家庭教會就會以更靈活的方式來發展。那麽,政府將會面臨進退兩難的局面。如果政府能夠推出相關的法律,進行法治,讓所有的宗教團體自由競爭,家庭教會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背景介紹

長期以來,家庭教會在中國內地是一個敏感話題,在官方媒體上鮮有報道與探討。但自去年以來,陸續有官方機構的探討與官方媒體的報道出來,引起海內外的關注。

首先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藍皮書《中國宗教報告2009》中有多篇論文仔細闡述了家庭教會的前世今生;《中國日報》則在2009年12月3日的一篇文章《法治促進信仰自由》中,提到在中國一些邊遠鄉村,「三自」教會不足以滿足信衆的需求,家庭教會由此應運而生。

今年3月17日的《中國日報》,有兩篇文章《北京家庭教會的繁榮》和《一位北京基督徒的皈信故事》直接談論家庭教會問題。其中《北京家庭教會的繁榮》採訪了北京守望教會並刊登了兩張禮拜的照片,其中指出家庭教會發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官方教會的空間不足,另外一個是政府的態度更爲寬容和開放。

對此,《中國民族報》評論説「這兩家權威機構的論述,意味著家庭教會話題已經脱敏,成爲學術界和媒體可以介入的公共話題。」但亦有基層宗教工作者對於這是「脱敏還是扔詐彈」持謹慎樂觀的態度。

該專訪英文原文見《環球時報》英文版: http://opinion.globaltimes.cn/commentary/2010-05/529328.html

相關新聞:
北京守望教會舉行會友大會 公開化後走向更透明的管理模式
中國官方報紙報道「家庭教會在北京茁壯成長」
  • 「我知道我會再見到他」——基督徒飛行員在華盛頓特區空難中遇難,父親含淚發聲

    「我知道我會再見到他」——基督徒飛行員在華盛頓特區空難中遇難,父親含淚發聲

    近日,美國華盛頓特區附近發生一起嚴重空難,一架美國航空支線客機與美軍UH-60「黑鷹」直升機在空中相撞,造成機上所有人員遇難。其中,客機飛行員山姆·利利(Sam Lilley)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他的父親在悲痛中表示,兒子的信仰成為他最大的安慰。

  • 專訪:富勒神學院教授Dr. Alexia分享拉美移民教會經驗,啟示亞裔移民教會

    作為一位牧師、教授,Dr. Alexia Salvatierra擁有38年牧會經驗,並在美國的拉美裔移民教會中有深度參與及屬靈影響。在最近接受《基督日報》採訪中,她回顧了自己對拉美移民教會的研究、深入探討了移民教會中代際之間的緊張關系,並分享瞭如何通過對話與和解來跨越這些代際鴻溝。她的觀點不僅對拉美移民教會具有指導意義,對亞裔美國教會也有著深刻的借鑒作用。

  • 贊美之泉2025年亞洲巡迴演唱會將覆蓋5國11城 培育新一代敬拜者

    全球華人敬拜音樂事工贊美之泉(Stream of Praise)近日正式公佈其2025年亞洲巡迴演唱會及暑期兒童敬拜特會行程,涵蓋新加坡、馬來西亞、台灣、香港等多個城市。這次巡迴不僅包括敬拜贊美,還包含敬拜培訓、女性特會及暑期兒童敬拜特會。

  • 狄更斯經典信仰作品搬上熒屏 《萬王之王》預計復活節上映

    由Angel Studios製作的動畫電影《萬王之王》(The King of Kings)計劃於2025年4月11日全球上映。這部作品以英國文學巨匠查爾斯·狄更斯的故事為基礎,講述了一位富有想像力的男孩在父親的講述中領略耶穌基督一生的傳奇。

  • 觀點:人工智能與社交媒體,基督徒應如何看待潛在的挑戰?

    在過去的幾天裡,中國AI初創公司DeepSeek以低成本,製作出了類似的人工智能模型,震驚了科技界(以及美國股市)。再往前幾周,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宣佈結束第三方事實審查計劃;2024年末,澳大利亞政府出台了社交媒體年齡限制法,以保護年輕人。技術變革已經主導了2025年的開始。AI對我們理解上帝和社區有何影響,全球基督教看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