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同志社大学9月22日举办公开研讨会,邀请医学院及神学院教授探讨人工智能对教育的贡献,同时担忧人类追求人工智能的自我复制能力,弃绝上帝。
道德教育结合人工智能
该次活动由同志社大学良心中心发起,在会上同志社大学医学院教授广安知之表示,由于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人已经引入工智能和数据科学,同志社大学从今年开始启动大学的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教育计划(DDASH),从所有本科生的识字水平扩展到应用基础水平。
他认为智力和道德教育对于人工智能和数据科学的利用很重要,并认为不仅包括知识和技术,还包括伦理和哲学观点的人文科学融合观点是必要的。
巴别塔故事:人类欲求自我复制能力取代上帝
此外,同志社大学良心中心主任小原克博指出,人工智能和基督教有两个问题:"递归欲望"和"优化"。
"递归"(Recursion)是指以自相似方法重复事物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自我复制的过程。 当人设计人工智能模型时,赋予"它"递归的能力,可以想像它会对人类思维产生不利影响。
从圣经角度来看,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但人类存在自我神化的历史,试图取代上帝(巴别塔故事),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递归关系,以及人类对上帝的递归欲望得到了证实,人类以为也可以拥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至于"优化",人工智能运算法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设计者的偏见,因此需要通过操纵选择环境来遵循个性化的默认规则,从而导致视野变窄,这提出了一种可能性。
另一方面,在圣经不是提倡"优化",而是在上帝的引导下,人类对世界观的变化和扩展超出了本身理解范围,从而认识自我的限制;同样,人类需要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有限性,没有算法就无法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