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尼泊尔群体在学校、社交、语言遇上甚么挑战?建道神学院跨文化研究系进行调查,受访者盼学好中文揾工作,团体呼吁教会协助他们融入社区;另有来港11年的尼泊尔人信主,并将福音传给同胞。
盼活动教学将来揾好工
"尼泊尔少年学生实况"研究由建道的华人宣教人圈群体策略研究小组行,探讨香港尼泊尔学生在学校及社区面对的挑战,受访者年龄9至16岁、小三至中四,收回106份问卷,探讨问题包括:成长生活挑战、人生愿望、与家人关系、学习中文、校园诉求等,调查于今年5月发布。
受访者在学校,希望增加教育资源、额外补课、有中文学习指导;人生愿望是赚大钱揾好工作、个人接受高等教育。学习方面,希望校方提供多创意富活动的教学,但少有自发主动学习,也较少考虑校外进修。
面对挑战方面,首选学习中文,其次跟华人同学交友因两者是互动,透过跟华人同学交谈学习到中文。在社区希望得到的活动,男生选择球类、女生喜好舞蹈音乐。
建议:学校增加辅课 教会助融入社区
报告中提出多项行动建议如"教学策略"著眼校内的资源:1. 专业训练信徒争取入校工作 ;2. 资助校内有关活动增加课堂数量和辅助功课时间;3. 课余功课辅助班建立友谊,获得同辈信任;4. 教会开办补习班鼓励会众支持。
"文化活动方式"有多项建议,包括 : 1. 户外学习增加多些注重活动的教学;2. 举办 运动、球类、音乐、舞蹈、富文化特色的活动。
总而言之,帮助尼泊尔学生在校与社交的生活,从而建立开放自信融入华人社群;教会方面,学习好撒马利亚人关顾少数族裔,学习中文,透过举办活动凝聚该群体,并且发展持续、互爱、互重的关系,教会以行动实践教导会众。
尼泊尔人来港11年信主 福音传同胞
发布会邀请本地尼泊尔基督徒分享见证,弟兄指,爷爷是啹喀兵,他在香港住了11年未能流利操广东话。在佛教背景家庭长大,自少拜祭很多神灵,哥哥身体瘫痪家庭经济拮据,母亲辛劳地照顾哥哥,带他们到庙宇拜祭但没有平安,后来有基督徒恒常家访分享基督教信仰,母亲逐渐转变接受耶稣做个人救主,将忧虑交给神,人也轻松下来。
该弟兄后来也表受了主,哥哥虽然未有康复旦一家心里都充满平安喜乐,在哥哥的葬礼上惟有得到教会弟兄姊妹的支持,协助安葬礼。
他来了香港后,同样遇到身份危机,参加Inter City Ministry找回真正的身份,就是基督里的儿子,现在还在教会事奉担当男士事工,除了男士事工,机构也有青少年、家庭事工、社区外展活动等,带领社区居民看医生,在油麻地桥底的吸毒者不少是尼泊尔人,他道关心他们,有尼泊尔夫妇信主。
据2016年统计,香港尼泊尔人大约40,000,占人口的0.5%,从事建筑、保安、侍应,分散在各区成为福音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