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渭文牧师:看见真相的代价

伍渭文牧师:看见真相的代价
伍渭文牧师:看见真相的代价

【编者注】伍渭文牧师从自身的眼疾与读者反思,圣经中一位生来瞎眼的人坚持真相,被驱逐,因为他坚信被医治是来自神的作为。这位瞎子并未因得见光明而兴奋,反而沉思严肃,因为他看见更重要的属灵世界:救主弥赛亚降临的记号。

看见真相的代价,首要是小心保护眼睛。眼睛出现异常的图像或飞蚊时,立刻看眼科医生。视网膜有撕裂的现象时,立时进医院动手术,驾车往医院途中要慢驶,不能太快。等候手术的晚上要全身躺直,鼻尖向上。手术后一星期内要俯著睡,坐著时不可让鼻孔向上,此期间不能乘搭飞机、攀登高山,否则眼睛会因眼压变大弄至目盲。我半年前右眼进行了视网膜手术,几天后我把纱布拿开时,发现一片漆黑,感到害怕(traumatic),经过一个多星期,黑暗渐渐转成光明,心情愈来愈轻松和感恩。这段时间,我常常想起约翰福音第九章那位生下来就失明的瞎子。

一位生来瞎眼讨饭的人,给耶稣医好后,受到当时的宗教领袖所盘问,最后他坚持自己看到的真理,被赶出所属的社群会堂。他被驱逐,只因他坚持看到的真相:以前我是瞎眼的,现在被祂医好了,可以看见东西了,而"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子的眼睛开了。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甚么也不能做。"(约九32-33)这人该从上帝而来。

1.他看到一个属灵的世界(1-12节)

我们要注意,圣经没有描述这瞎子得到光明后,被这彩色缤纷的世界吸引而兴奋,也没有因为自己获得光明而欣喜若狂,忙著告诉人:"我眼睛开了!我眼睛开了!"我们曾谈到那位中午在雅各井旁打水的撒马利亚女人,当她发现耶稣是弥赛亚时,她立刻放下水罐子,急不及待跑进城中奔走相告:"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莫非这就是基督吗?"(约四29)

但这瞎子不同,8-9节说邻舍和认识他的人彼此对问:"这不是那从前坐著讨饭的人吗?有人说:是他。又有人说:不是,却是像他。他自己说:是我。"在他们再三追问下:你的眼睛是怎么开的呢?他才如实把过程说出来。当他们追问:那人在哪里?他也是简单的说:我不知道。

整本旧约圣经真的从没有记载瞎眼被医治,医治瞎眼得见光明是上帝亲自的工作,是弥赛亚降临的记号。上帝在西乃山对摩西显现,叫他带领百姓离开埃及,摩西说他是拙口笨舌不能胜任,上帝回答:"谁使人口哑、耳聋、目明、眼瞎呢?岂不是我——耶和华吗?"(出四11)以赛亚描述当弥赛亚来临时:"那时,聋子必听见这书上的话;瞎子的眼必从迷蒙黑暗中得以看见。"(赛廿九18)所以福音书记载耶稣施行的众多神迹,其中以瞎子被医治得看见最多,因为这是弥赛亚的记号。"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子的眼睛开了。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甚么也不能做。"

叫这瞎子震惊欣喜,不是他亲眼见到了花草树木、飞鸟白云的世界,乃是他看见弥赛亚已经来到,万有将被更新的世界,他的心被这认知慑住了,他的感动超越了情绪的兴奋。对生出来是瞎眼的他,他每天讨饭不是就等候这一刻吗?因为弥赛亚来的时候,瞎子的眼会被打开,他盼望又盼望这天的来临,然而当他眼睛明亮了,他又有一种反兴奋的沉思。

作为主持婚礼的牧师,我偶然也遇见有人有这种反兴奋的沉思。当然,结婚令多数的人兴奋不已,因为赢得美人归,找到如意郎君;他们憧憬如何弄一个毕生难忘浪漫的婚礼。新娘想著如何布置会场,如何开始减肥穿美丽的婚纱。新郎想著开始练歌,在地毯的那一边唱歌迎接新娘进场,或婚礼完毕抱起新娘回来致谢(这项危险动作,我建议不宜尝试)。但有一些人没有这么兴奋,他们一想到这是不能逆转的抉择,直到死亡才结束的盟誓,结婚后还有养儿育女的责任,整个世界刚刚开始,他们窥探到就快要进入到一个不能估计的世界,不是不欢喜,乃是严肃认真起来了。

剑桥大学中古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教授,著名作家护教学祭酒鲁益师(C.S. Lewis)形容自己信主那一刻是全英国最低沉和最不兴奋的归依者(the most dejected and reluctant convert in all England)。一九二九年经过多年的上下求索,多方阅读,师友切磋,他来到要作抉择的一刻;其实他不想面对他看到的真理,他曾把这些关在门外,因他知道若把门打开,后果无可估计,但他终于顺服,面对不能逃避的真理,他

相信上帝。"低沉和最不兴奋的归依者"的形容词,不是不认真,乃非常认真,变得冷静,因他知道门一打开,后果无可估计。

2.他要个人面对这属灵的世界(13-34节)

故事中这位得见光明的瞎子,个性鲜明。耶稣吐唾沫混合地上的泥土,抹在他眼上,并叫他往西罗亚池子去洗。圣经详细描述瞎子如何得医治,就像上帝如何带来新的创造。"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二7)这池子名叫西罗亚,奉差遣的意思,显示耶稣就是奉差遣的弥赛亚。

瞎子得医治,令反对耶稣的犹太人非常尴尬,也引起内部不同意见,甚至纷争。一派说:这个人不是从神而来的,因为他破坏安息日。又有人说: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神迹呢?反对耶稣的借口似乎占了上风,他们希望没有发生过神迹,瞎子根本不是真正的瞎子,他们问瞎子的父母:"这是你们的儿子吗?你们说他生来是瞎眼的,如今怎么能看见了呢?"(约九19)父母如实说,孩子生来是瞎眼的,但他们怕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已经商议定了,若有认耶稣是基督的,要把他赶出会堂。"(约九22)会堂是犹太人的身分认同,赶离会堂就是失去族群的身分,是非常严厉的惩罚,他们叫犹太人直接问瞎子,因他已经成人了。

瞎子要自己面对信仰,毕竟,信仰是个人与上主之间的关系,我这个人面对上帝,我自己要为自己的良心负责任,我的父母不能为我作任何决定,没有一个人可以为我作决定,这是更正教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在上帝面前(coram deo):教会的传统,其他圣徒的功德,都不能帮助你,我们在上帝面前要孤身面对祂,正如我们要孤身面对死亡。

马丁路德在一五二一年首次为他所传讲所写的福音信仰接受公开审讯,被要求收回所有当时教会不能接受的言论。他说:"我的良心已被上帝的话语所俘掳,我不能也不会收回任何东西,因为违背良心是不安全和不对的。"(My conscience is captive to the Word of God. I cannot and I will not retract anything, because it is neither safe nor right to go against conscience.)同样,这位复见光明的瞎子没有在巨大的压力下退缩,他为著自己的良心,坚持真理;他和犹太人辩论,最后总结陈词:"他开了我的眼睛,你们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这真是奇怪!我们知道神不听罪人,惟有敬奉神、遵行他旨意的,神才听他。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子的眼睛开了。这人若不是从神来的,甚么也不能做。"(约九30-33)

最后瞎子被赶离会堂,他愿意为信仰付上代价,因为他看见了的一个真实的属灵世界,他要追寻这比眼睛看得见的世界来得更真实的属灵世界。

3.他要成为引导人认识基督的标记(35-41节)

在故事开始的时候,耶稣看见这瞎子,走到他跟前医好他,使他得著光明,故事结束时,耶稣听见他被逐出会堂,后来遇见他(found him)——寻找他,中间一段时间耶稣似乎不理会他,让他独自面对挑战,熬炼他的信心。每个人的信心历程不同,我们都有自己要走的路,但上帝的耳目总不离开我们。经过与犹太人的辩论,这人的信心预备好了,耶稣发出邀请:"『你信神的儿子吗?』他回答说:『主啊,谁是神的儿子,叫我信他呢?』耶稣回答说:『你已经看见他,现在和你说话的就是他。』他说:『主啊,我信!』就拜耶稣。"(约九35-38)

要我们从圣经选出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相信其中一段非这段莫属了。我们之前说过:瞎子眼睛被医好后,他没有忙著兴奋狂喜,到处告诉人,反而变得深峻,沉思严肃起来,因为瞎子看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属灵的世界:「从来没有人把生来就瞎眼的医好,整本旧约没有记载这样的神迹,但有预言过:弥赛亚来临的时候,神的国降临的时候,瞎子会看见,哑巴会说话,我的眼被医好了,岂不是弥赛亚已来临了,但祂在哪里呢?

我可以亲眼见到祂吗?谁是神的儿子,叫我信祂呢?『你已经看见祂,现在和你说话的就是祂。』主啊,我信!」在故事开始时,瞎子的不幸成为门徒的困扰,为何这样呢?是他自己犯了罪,还是父母犯了罪呢?门徒所问的问题,也许瞎子本人也多次问过,耶稣没有提供这苦难的原因,祂没有解释苦难,祂要解决苦难,这苦难要成为标记(sign),显出上帝的作为来,瞎子被医好的神迹就像约翰福音其他的六个神迹或标记,指向一个目标——耶稣是弥赛亚,上帝的儿子。医好生来是瞎子的神迹,是标记,叫我们认识耶稣是世界的光,带给人光明,使我们不再走在黑暗中。

每一个信耶稣的人,都是上帝的标记,叫人认识上帝,引人归向上帝。路标可能有不同大小,我们认为小的路标,也可以为上帝所用,影响整个历史,我们千万不要妄自菲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1909-2005)接受一份杂志访问,谈及甚么是有效的服事时说到马丁路德一件轶事:"马丁路德人生中有一次感到非常沮丧,他来到奥古斯丁修院的院长面前寻求帮助。院长对他说:『马丁弟兄,陷溺在沮丧中是罪。』你们试想想,要是没有这次见面,这位年轻的修士将会如何呢?相对(马丁路德)来说,院长的智力,甚至灵性都较逊色,但他说对了话。他花时间接见了马丁路德,且利用了那一刻的机会。他没有解答路德的灵性和神学问题,却改变了他整个人,这是一桩有效服事的范例。"

(There was an episode in the life of Martin Luther when he was in deep despair. He went to his Augustinian prior, who said,“Brother Martin, it is a sin to be in despair.”For Martin, that was the important thing to say. What would have become of that young monk without that moment? The prior intellectually was surely his inferior, and probably spiritually, too, but he said the right word. He was available and used the moment of opportunity. It did not answer any of Martin’s spiritual and theological question, but it totally changed him. It was an example of effective ministry.)

总结:有一个属灵的真实世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进入这世界,也要成为别人的路标,引导他们探索这世界。

我想分享去年崇基基督教文化节特邀讲员北京人民大学何光沪教授,在崇基神学院晚会中作的见证。何教授是中国大陆著名研究基督教学者,翻译了几本重要的著作。他说学习英语不单是学习一个语言,对当时文革时期下放到农村生活的他,英语是另外一个世界的召唤。在文革时期的农村,生活非常艰苦,不单是物质匮乏,更是精神极度苦闷。整个中文的世界就是虚伪的口号,仇恨的口号,世界好像停止了。他看到英文,好像看到另一个世界,他要寻求认识这世界。然而,农村没有老师,他知道有一位英文老师在城中,为了学好英语,他行上几天的山路,走进城市找老师。幸运的时候,刚有牛车到城中,便会请求搭便车,但牛车不好坐,山路崎岖,几次翻车,有一次掉落车下,伤得很重。但为了学好英语,认识另一个世界,他排除一切艰难,付上极大的代价。因为认识英语,接触到有关基督信仰的文字,后来信了基督。他不甘心当时眼见到的悲惨世界,他向往一个更美的世界,他寻找又寻找,终于找到基督。

日本地震、海啸和核电灾难让我们看到甚么真相呢?我们可否藉这些灾难,看到人生如此无常、繁荣如此脆弱,而得著智慧,追求那比肉眼看得见的世界更真实、更宏大的属灵世界吗?

谁是神的儿子,叫我信祂呢?

你已经看见祂,现在和你说话的就是祂。

主啊,我信!就拜祂。阿们。

注:伍渭文牧师为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客座副教授,前崇基学院校牧(2000-2013)。

(文章来源:〈看见真相的代价〉摘录自伍渭文牧师著《悠然见鞍山》,承蒙允许转载。版权属作者拥有。)

  • 特朗普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 他说了什么?

    特朗普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 他说了什么?

    美国总统特朗普4月16日出席复活节祈祷晚宴。他在致辞中强调耶稣基督的受死与复活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并呼吁国家恢复信仰的精神。他也表达了对宗教自由、家庭价值和教育改革的坚定支持,强调政府应保护基督徒免受迫害。晚宴现场有多位宗教领袖出席,包括葛福临和保拉·怀特。

  • 首获政府批准 华人神学院意大利取景拍摄《基督教在罗马》

    华人基督徒在意大利开设的首间神学院、意大利华人神学院(Italian Chinese Theological Seminary,下称意神)推出大型圣经历史地理探索影片《基督教在罗马》,深入罗马十九处最具历史价值景点,揭开基督教源流。

  • 缅因州学校刻意隐瞒家长助13岁女孩"性别转换"

    近日缅因州一位母亲起诉了女儿就读的学校,原因是学校刻意隐瞒她女儿性别焦虑的情况,并采取行动推动她进行性别认同的"社会过渡"。

  • 2025圣经公会报告:美国各世代都更多男性阅读《圣经》

    根据美国圣经公会(American Bible Society)发布的2025年《圣经现况》(State of the Bible)报告,美国阅读圣经的人数在经历多年下滑后,今年再次出现显著增长,与2024年相比,多了将近1,000万人投入读经。此外男性各每一个世代的圣经使用度都有明显提升。

  • LGBTQ合法将转化社会意识形态 英国律师促教会警醒

    基督徒关怀差会和基督教法律中心的创办人、英国律师安德利亚·威廉姆斯(Andrea Williams)向南韩基督徒分析了LGBT合法化对英国社会所带来意识形态的改变,并所造成的灾难性影响,警示基督徒警醒以待,不能掉以轻心。其言论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