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学研究院万崇仁教牧学讲座举办辅导与牧养的反思,共两场;辅导科副教授林添德主讲"基督徒同性恋与灵性的困扰与出路",帮助挣扎者调节焦虑、男性的评价;辅导科访问教授万杨婉贞分享"牧者在关顾牧养时的界线",吁辅导异性时提高危机意识。
心理动力辅导模式 帮助挣扎者处理哀伤
林添德分享辅导三位男士对同性倾向挣扎的经验,从心性发展儿童成长角度理解同性倾向,他们都是自愿求助、基督教背景,在团契难以分享,自觉性倾向与基督教教导有冲击,挣扎者察觉自小缺乏男性气概,对自己存在感到高焦虑,觉得自己异常。
从心性发展儿童成长期探究,挣扎者与家人关系恶劣,自我肯定的价值被践踏,恐惧跟父母建立关系,恐惧感扩散到抗拒与同性认同,用抽离的方式自我防卫,难以在学童期进一步建立性别角色。
林添德以心理动力辅导模式帮助挣扎者,这是一套哀伤辅导,目的帮助挣扎者调节焦虑、被否定、拒绝、攻击,强烈羞耻感被遗弃,以致陷入情绪困扰。
该心理辅导模式两大目标:协助求助者察觉常用于同性对象的完美化或威胁性投射作用,以及透过辅导关系整合对男性的两极评价。
辅导员与挣扎者建立安全关系,然后从心理发展及家庭关系角度,让挣扎者重新理解导致同性吸引成因,原来是为了满足成长未及的需要,借此培养自我接纳,循健康关系得到尊重和关怀。
另外,帮助挣扎者辨别对父亲形象或心仪对象的投射,逐渐看清现实中别人和自己,当辅导员与挣扎者建立安全关系后,辅导员成为挣扎者的投射对象,让他安全地处理过去的伤痛人际经历。
辅导立界线 保护三方:牧者、求助者、教会群体
另一场讲座主题为"牧者在关顾牧养时的界线",在答问环节里,突破辅导中心心理辅导员余嘉敏分享实战心得,她未必即时回应求助者的问题,纵使对方怪责,先多聆听了解情况,当牧者接触到求助者内心深处的黑暗面,宜转介个案。
中神辅导科访问教授万杨婉贞回应,辅导员即时回应求助者可能让对方得到舒缓,但不回应是留下空间,给对方慢慢成长,每次都回应扼杀了对方自我成长的能力。
在辅导过程、夫妇关系、牧者与会众,大家划界线,目的是保护自己和对方,令到大家向著神的方向,夫妇个性强弱可以塑造的,了解当中的动机,可能对方不想参与而显露硬朗的一面。
谈到牧养异性遇到的限制,万杨婉贞认为男女牧者都要有危机意识、问责交代,约了异性会友倾谈,先向教会交代,以便问责的需要,避免自己以为没事的缺乏了危机意识,目的都是保护自己、对方和教会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