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发布研究调查,了解"配戴口罩与精神健康,青少年疫后复常之社交适应",调查发现近4成出现社交焦虑、3成对外貌没有自信;团体推出"健康拆焦"支援计划,透过艺术、运动、静观等方式舒缓学生情绪压力。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于5月24日至6月9日,随机抽样问卷形式向10间中学、2间小学小三至中五学生进行调查,以便了解青少年在疫情前后佩戴口罩模式与习惯、佩戴口罩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结果发现,从2,564份问卷之中83%受访者仍会戴口罩上学,原因包括:担心感染新冠肺炎(73.7%)、其他卫生及健康理由(46.4%);对外貌没有自信(29.3%)以及不习惯面对面社交场合,这两项比疫情前增加。
青少年社交焦虑程度评估,满分15分平均分为8.53分,9分属于出现社交焦虑,12分达到严重程度。调查显示近4成超过9分(40.9%)出现社交焦虑问题,近1成更超过12分,社交焦虑问题情况严重。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元朗信义中学中五学生姜同学分享,返学带口罩为免其他同学带口罩自己不带,好像突出了自己,放假外出就不戴口罩,也没有因为戴口罩令大家产生误解,只是较难认识到新朋友,戴了口罩看不到对方表情。
初期戴了口罩也感到局促不习惯,社交紧张常会做出小动作,例如咬唇皮,担心彻消口罩令后给人看到自己的小动作,她也留意到有一些同学没戴口罩,以真面目见人时回避对方的眼神避免接触,见面只是大家问一句答一句,学校活动可能帮助他们减少焦虑。
该校校长尹浩然表示,学校有推出"HappyDemic 乐学并重"活动减低学生社交焦虑程度,认为学生戴口罩不等于有社交焦虑,可能关注意卫生健康而已,重点是留意学生的行为有没有出现异常。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社会服务部则推出"健康拆焦"支援计划,透过艺术、运动、静观等方式舒缓学生情绪压力,建议学校与社区共同建立安全和包容的环境,为青少年以身作则看待自己的价值,并非单凭外貌减低青少年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