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牧师,所以没有一般诗人的缺点;他是诗人,所以没有一般牧师的缺点。"当代著名散文大师王鼎钧先生如此评价敬群牧师。其实,在一些文学大师眼中,牧师不仅是一位忠心事主的牧者,更是一位酷爱写作、才华横溢的作家。
对于许多有志献身于文字事奉的弟兄姊妹来讲,曼哈顿华人浸信会主任敬群牧师可谓是他们巨大的"属灵宝藏",他身上有数不尽的属灵财富: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是海外知名的散文家、诗人;他对文字工作极有负担,文字耕耘五十余载,常在基督教刊物发表福音、灵修文章,是当代的牧师作家。
因此以资历来说,牧师绝对配称是基督教文字工作者的前辈、青年文字事奉者的导师。日前,本报有幸采访了敬群牧师,请他分享自己当年是如何走上文字事奉的道路、如何挖掘并培养自己的文学恩赐以及文字工作经验谈,并对有志参与文字事奉的弟兄姊妹给予劝勉指导,盼望他的分享让弟兄姊妹受益终身。
记:本报记者
:敬群牧师
续 专访当代的作家牧师敬群:(一)、(二)、(三)
记:您为主事奉50多年,是非常资深的文字事工的牧者。这50多年中,你目睹了海内外文字事工的发展,您觉得这50年来华人文字事工都经历怎样的变化呢?
:若要很好回答你提的问题需要一本书的篇幅了,因此我在这里只是原则性地谈谈。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全球华人文字事工的中心在香港,因为身为自由港口的香港,基督教文字事工很兴旺,很多基督教刊物、文献发行到世界各地,影响深远,如当时的福音月刊《灯塔》就发行到72个国家,《灯塔》水准是很高的,有固定的优秀撰稿人,而且稿源丰富。还有外国宣教士创办的《圣经报》也很不错,倪柝声的外甥陈终道牧师还担任过《圣经报》的主编。
在美国纽约的华人基督教同工会还创办过《华光报》,我被选为首任总编辑,《华光报》的一些社论文章曾多次被《世界日报》引用。总的来讲,美国的华人文字事工发展相对较薄弱,主要是因为缺乏人才,对人才的栽培也不够。现在电脑日益普及化,一些华人基督教机构用网路媒体推动文字事工,在我看来都是可喜的现象,可见全球华人文字事工一直在神的带领下。
记:这五十多年的事奉生涯中,您对文字事工的认识、理解有怎样的变化?您个人在文字事奉上经历怎样的成长过程?
:我初期的文字工作都是在灵性范围内去写作,直到后来看到我的老师周联华牧师在非基督教出版社出版的回忆录才发生转变。在当时周牧师此举是一个突破,因为一般基督教刊物都是在基督教出版社出版的,让我醒悟到基督教文字工作者不能只关注在基督教范围,还要进军非基督教领域,用文学来向普世大众传递基督真理。
来到美国后我在文学上继续深造,参加了慕迪神学院的写作班,班上有十多位同学,我是唯一的华裔,当时执教的文学教授是非常有名气的。有一次,教授选了三篇模范文章在课堂上朗诵,令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其中就有我的文章。说实话,我的英文水平挺有限,但我的文章仍被教授看重,不得不说是神的恩典。
我的作品从单纯的灵性文章进入到文学领域,从最初写散文到后来写诗,不少公开发表的作品还融合了福音、文学、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的知识,旨在吸引更多人听到福音。感谢主,很多人是通过看到我写的诗而认识我的。
未完待续
专访当代的作家牧师Andrew Yu(四)
全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