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迷信「同居」能測試關係!研究證實離婚率更高

婚前同居逐漸成為不少社會上的普遍現象,許多人認為這是測試雙方是否適合婚姻的「必要階段」。
婚前同居逐漸成為不少社會上的普遍現象,許多人認為這是測試雙方是否適合婚姻的「必要階段」。 網絡

近年來,婚前同居逐漸成為不少社會上的普遍現象,許多人認為這是測試雙方是否適合婚姻的「必要階段」。然而,美國「家庭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IFS)一項研究可能會衝擊對許多人對同居的美好想像。

在中心2023年發布的一項研究(數據收集於2022年)顯示,婚前同居可能增加離婚風險,尤其當伴侶是「為測試關係」或「節省開支」而同居時,婚姻穩定性更低。

香港性文化學會特約研究員梁海欣在《2022年同居研究 | 婚前同居增加離婚風險 試驗心態影響更大》一文章中延伸分析了這份報告對現代婚姻觀的啟示。

研究指出,50%至65%的美國人認為婚前同居能提高婚姻成功的機會,年輕世代尤其認同此觀點,認為同居是婚前的重要「考驗方法」。然而,多年來的學術研究卻顯示,同居與離婚風險呈正比例,這種現象被稱為「同居效應」(cohabitation effect)。

在美國,70%的夫妻婚前曾同居;而在香港,2016年家計會的調查也發現,24%女性和34%男性青年傾向「先同居、後結婚」,比例首次超越「只結婚、不同居」的羣體(23%女性和12%男性),顯示同居可能成為新一代的常態。然而,IFS的研究提醒,這種趨勢背後卻為婚姻不穩定的風險。

未預備好「滑進婚姻」
關於「為何同居者離婚率較高」,梁海欣表示,學界有兩派解釋,一是篩選理論(Selection),認為選擇同居的人本身具有某些特質(如對婚姻態度較開放、家庭背景複雜等),這些特質本就容易導致離婚,而非同居行為直接造成問題。

二是經歷理論(Experience),主張同居的「經歷」會改變人們對婚姻的態度。長期同居可能削弱對婚姻的正面看法,增加對離婚的接受度。此外,同居會讓伴侶在未作出清晰的關係承諾前,因著習慣住在一起而傾向繼續同住,難以分開,更會帶著生活慣性如共同租約、財務糾纏和隱憂「滑進婚姻」,即使發現問題也難以及時分手,最終導致「大爆發」而最終離婚收場。

婚姻穩定的關鍵絕非「試婚」

IFS的研究分析了2010至2019年間首次結婚的美國夫妻,追蹤至2022年,發現訂婚前同居者有34%婚姻破裂,訂婚後或婚後才同居者僅23%婚姻破裂,相對而言訂婚前同居者的婚姻破裂機率高出48%之多。

此外,同居的「原因」也影響婚姻穩定性。研究結果發現,那些只是「想多陪伴伴侶」(44%人選擇),他們的婚姻破裂率最低(23%)。而「測試關係」(17%選擇)及「節省開支」(22%選擇)成了「最高風險理由」,婚姻破裂率分別達33%及40%。因此研究結果表明,婚姻穩定的關鍵絕非婚前「試婚」,而是是否同居前就作好進入婚姻的打算( marital intention)。
研究人員解釋,以「外部因素」(如經濟考量)為主的同居,容易讓雙方忽略關係本質,反而增加風險。

提升婚姻成功率:別迷信同居!

就此研究結果,研究員給出了「提升婚姻成功率」給出具體建議,包括:

1. 別迷信「同居能改善婚姻」
目前無證據支持同居能提升婚姻品質,反而可能因慣性而延續不健康的關係。
2. 放慢腳步,釐清婚姻意圖
別急著同居,先結婚或共識雙方有結婚的動機,再同住,這能幫助關係走在正軌
3. 避免「滑進」婚姻
「決定」結婚,而不是「滑進婚姻」
4. 別為「測試」或「省錢」同居

研究顯示,這兩類動機的婚姻風險最高。若想測試與對方的是否「合拍」,可透過一起上戀愛教育課、一起談談將來、拍拖長一點時間等方法來觀察對方,徵詢親友意見等眾多方法達成,並且同居讓人觀察後,最難以有空間來作明智抉擇。

研究員甚至回答「已同居了,如何補救?」的問題,建議正在同居的伴侶們好好思考自己同居的動機,與伴侶一起談論一起生活的原因、對未來的期望以及婚姻的意義等。如果已有較高風險了,則要警醒,更要慢下來,先想清楚而避免「滑進婚姻」關係裡,亦建議這樣的情侶一起去上戀愛教育課程,幫助關係更成熟,能進入更美滿的婚姻關係。

(資料來源:性文化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