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协团契6月17日举办精神健康公开讲座"创伤与治疗",临床心理学家谭日新分析创伤症状,一般人一生5至10%可能出现但年内痊愈,创伤后成长其中因素取决于怎么样的人生目标、高度自尊。
创伤两面体:抑郁或活得更积极
根据香港大学精神医学系2020年8月6日发布资料,累积社会事件与疫症大爆发互相带动,令创伤和抑郁症状风险倍增。
临床心理学家谭日新指出,人会将创伤类型分大小:意外、天灾、疾病、人为灾难、政治斗争、战争,认为是大类;童年不良家庭经验例如身体精神受虐待、被性侵犯、朋辈欺凌、失恋、被解雇,属于少类型的创伤。
然而创伤会带来影响,不同程度对人有不同的影响。轻则令人看事物角度不同;重的影响人的行为、价值观、人际关系和信念,严重会出现"创伤后压力症"但有些人因此找到生命的方向和目标,活得更积极。
创伤症状一年内痊愈
创伤症状共有4类:1. 侵入性记忆,例如回忆重现发恶梦;2. 逃避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回忆和事物,与痛苦的思绪或感觉;3. 认知和情绪上的负面改变,例如无法记回事件重要的细节,持续感到恐惧、惊恐、愤怒、内疚、羞愧;4. 与事件相关的警醒性与反应性出现显著变化,例如无预兆发怒、自毁、过度警觉、惊吓反应。
这些症状通常在灾难后1个月内出现,有些患者在数月或数年后才出现,一般人一生有5至10%可能出现。根据外国调查,大概有10至30%的灾难生存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创伤后压力症状,但是大部分人在一年内痊愈、三分一人演变成长期问题。
创伤后成长取决于人生目标
谭日新继续指,创伤后压力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契机,这些特征包括:对体验开放、重新考虑对信仰的体系、强大的支持系统、整合创伤经历的能力等。创伤后成长分布在5个领域:人际亲密关系、发现新的可能性、发掘更多个人潜能、灵性顿悟、更懂得把握生命。
至于创伤后能够成长具备4个因素:
1. 乐观面对现实;
2. 重新控制能力令自己有安全感,例如清洁厨房来消除焦虑;
3. 选择积极应对方式,短暂的逃避或可以稍为舒缓,但长期会变成否认,阻碍自己活在当下造成身心伤害;
4. 强烈的自我意识,这取决于人生目标、高度自尊,如果无法理解创伤故事就无法整合从中学习。
心理治疗方面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法、认知加工疗法、认知疗法、长期暴露疗法,这有助人面对逆境,学习思考转变想法。